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fumaoyue

中国的复兴不符合西方利益,双方都在准备摊牌(z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帖一段:

  美国模式是市场经济弊端的象征


  针对美国模式,斯蒂格利茨曾指出,美国模式是市场弊端的象征。世界已对“1%的人所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美国模式不抱幻想。美国模式绝非普世价值。

  例如,2003年斯蒂格利茨在预言美国金融体系将发生大危机时就指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是“神话”:“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成为市场经济问题和弊端的象征。”(《喧嚣的90年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4页)其他国家“能够选择一条与目前在美国国内流行的所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安全且具有更好的健康和教育水平——特别对于穷人来说——的社会”。(同上书,第6页)

  2010年,斯蒂格利茨在《自由市场的坠落》一书中,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美国模式必须改革,根本不值得再继续向往、复制。他写道:“我们所推崇的意识形态当然已经不那么吸引人了,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失去光泽无法修复可能还是件好事情。……在世界范围内大家曾经共同信奉美国及其教育出来的精英所提倡的价值标准,但是现在经济危机已经削弱了人们对于这些精英们的信任。”(《自由市场的坠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98—200页)

  有人热情洋溢地宣称“向往”欧美模式,说中国这样的经济学人“愈来愈多”、“这种思想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似乎中国改革30多年,竟然导致国内经济学界“愈来愈多”的人在逆世界潮流而动,乃至引起“友邦诧异”:中国的“精英”们怎么了?

  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在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指出,在美国模式中:

  ——大资产阶级对美国政府和政策享有支配性权力。在美国,广泛存在着金钱政治、政企不分的“旋转门”,垄断领域的“公司福利制度”即“父爱主义”大行其道,腐败的“裙带资本主义”。换个说法,美国就是“权贵资本主义”国家。

  ——投机赌博新经济大发展,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政府举措不当、市场失灵严重,资源分配错乱,金融危机危害全球。

  ——经济增长对改善中下层民众生活的作用不断下降甚至消失。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分层固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紧缩财政且削减公共支出,福利制度加速奔向“底线”。中产阶级(包括制造业的许多工人)收入长期下降,且队伍日益萎缩和贫困化。失业严重,贫困人口增加,且生活更加困难。工人罢工权受到更多限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在资本统治下,“先富带后富是妄想”。

  ——政府在“双重标准”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托争抢全球战略资源、操纵汇率、干预别国主权。政府和跨国公司一体化,极力控制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权。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哪一条能够证明,在美国模式中,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宪政民主”等能够实现“普世价值”的美好允诺,是有利于多数人的,从而有理由成为中国的改革目标?

  至此,可以说欧美模式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什么好的选择;欧美模式也不能解决当前中国国内的各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完善国家调节市场方式中探索自己的成功道路。

  欧美有的政治家和研究者也已指出,中国即使匍匐在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旗帜下,也不能取得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因为地球上资源有限。美国总统奥巴马心直口快地说:“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也不同意中国搞欧美模式!

  如此,有些人“向往”的欧美模式还能搞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界应该反“三俗”——中国的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家】

  庸俗经济学庸俗在哪里?庸俗经济学家庸俗在哪里?
  中国的庸俗经济学庸俗在哪里?中国的庸俗经济学家庸俗在哪里?
  总结起来共三点:第一,错误的立场;第二,机械的方法论;第三,扭曲的价值观。
  经济学界应该反“三俗”。
  第一,错误的立场:
  经济学是有立场的,因为经济学涉及社会财富产生和分配的方式,注定了经济学必定会有政治立场,特别当经济学家建议某种经济决策时,他们就更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
  为富人捞到更多的钱、还是为穷人争取到更公平的财富,为眼前的经济增长、还是为长远的经济利益,这些方面的抉择,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而是社会利益的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所以,经济学必有立场。
  所谓错误的立场,就是站在极少的一小群富人立场上、站在短期的政府政绩的立场上,刻意地无视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刻意地忽视未来的长期发展的危机。
  很多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实际上是站在错误的立场上,鼓吹的那一套仅仅对少数富人有利、对眼前的政府政绩有利,牺牲了是经济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和绝大多数人的福祉。
  这就是庸俗经济学,这就是庸俗经济学家。我们反对的就是这样的庸俗经济学,反对的就是这样的庸俗经济学家。
  更加令人齿冷的是,他们不承认他们的立场有问题,反而总是装作一副公正的样子、一副尊重科学的样子,但是骨子里推销的还是他们的那一套“富人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就是庸俗经济学中的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界应该反“三俗”——中国的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家】-2

  第二,机械的方法论:
  经济学不是什么科学,顶多是有点科学性。
  如果拿什么相似的东西和经济学做类比,绝不是物理、化学、数学这种科学,而只能是股市里面的波浪理论、道氏理论、江恩理论、蜡烛图技术等。
  经济学大致也就是这样的,总结过去的数据,去预测未来,通常是不准确的。但是多少也有一些参考价值。
  今天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完全移植于西方以论证自由市场制度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率的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结论都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一是假设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二是假设所有的信息都是完全透明的,并且可以免费获得。但置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经济学在政策指导中的参考价值,但是要反对纯粹的机械主义,把经济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当作普世价值,不考虑其适用性,到处照搬,不可能不犯下大错。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经济学家沉浸于他们所研究的某个领域,把个别理论或个别方法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是很可笑的。
  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时,基本上不关心现实经济中的具体问题,不关心民间疾苦,不探讨社会不公,不顾及国计民生,在冷冰冰的数字里转圈。把利用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当作经济学的普世价值去追求,坠入了做学问的走火入魔的邪路。
  由于与现实完全隔膜,许多经济学者对于经济问题的看法非常肤浅,甚至不如许多深入实际的新闻记者深刻。有的所研究的问题细小而琐碎,没有实际意义。有的所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跟中国的事情毫无关联。有的是故弄玄虚,本来很简单的常识问题,却使用一连串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显示其“科学性”,最终得出的结论不过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已,并未有任何的定量化的精细。
  事实上,把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生搬硬套,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是经济学殖民化、庸俗化、去政治化的重要表现,包藏了御用文人的险恶用心,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就是我们所要反对的、经济学研究中的大忌:机械的方法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界应该反“三俗”——中国的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家】-3

  第三,扭曲的价值观:
  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基本良心的人,说人话,但是现在有两类庸俗经济学家:一类是像郎咸平这种财经演员类型的,一类是普世价值类型的。
  第一类“郎咸平式”的喜剧演员,他们其实是不研究任何问题的,而是大众关心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危言耸听,赚取眼球和钞票。这种人影响的主要是大众,鱼目混珠,售卖私货,引人误入歧途。
  第二类是“普世价值型”的,他们误导的是国家政策,所以危害更大。他们无论谈什么经济学问,最终都要落足于对现行体制的攻击、对中国的攻击。他们鼓吹的的东西,翻来覆去还是西方主流的那些庸俗经济学,最热门的当然就是新自由主义。吴敬琏、张维迎、茅于轼等人均是如此,还有“美国白求恩”陈志武。
  这些人说来说去,就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三张神主牌,但是他们从来无视美国政府是如何违反这三张神主牌的。例如,这些人总是讲,我们要学习西方的“小政府化”,要实行“政企分开”,“政经分离”等等。可是,事实上,美国政府管理经济的部门大大小小多达180多个,欧美还有专门针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和贸易壁垒,例如巴统组织。
  庸俗经济学家一贯采取双重标准,贩卖自己私货的时候,从来不管不顾欧美的相反的事实,选择性地无视,然后一味地批判中国,他们开出来的药方,永远都是:“一切都是体制的错”。
  西方的繁荣不是建立在新自由主义上,也不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或其他什么经济学之上,而是建立在科技暴力和滥用科技暴力之上,这就是欧美“抢劫+欺骗”型国家的本质。他们贩卖到中国来的庸俗经济学,不过是他们屡试不爽的“欺骗”招术中的一招而已。

  我们反对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家,目的是不要做西方“欺骗”手段的牺牲品,不要成为西方下一个“抢劫”的目标。也只有反对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家,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建设的道路,整理出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培养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常主义看货币本质和货币战争】-1

  我不懂经济学,我估计大多数老百姓也不太懂经济学。可是我们这些“大老粗”也要使用货币、使用货币买卖各类商品,我们虽然没学问也得生活啊,对吗?所以我们少不了要和货币这个东西打交道。
  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用三常主义的常识,以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老百姓的身份来谈谈对货币和货币战争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常主义看货币本质和货币战争】-2-货币的本质就是能购买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这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也是一个常识性问题。这个常识就是:你拿着货币,打算干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就知道了货币的本质。
  也许你拿着货币去金融套利,也许是投资实业赚钱,但是归根结底,货币最终的用途只有一个:购买商品。
  这里所说的商品,就是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各类实物产品或者服务,包括柴米油盐、矿藏资源、土地房屋、理发费、飞机票等所有一切。
  对商品的购买力,就是货币的本质。或者说,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所对应的商品。
  这就是结论,同时这也是一个常识。这好像不是很复杂,并不需要去大学苦读十年才能搞懂。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钱不值钱了,就应该赶紧去把钱换成商品,宁肯储存商品,也不要储存总是在贬值的钱。
  唐初,李世民围困洛阳,洛阳城中粮草殆尽,米价千金。平时最值钱的珍宝珠玉,此时贱如粪土。
  商品不会贬值,贬值的是货币。这是不是能够说明,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对应的商品呢。
  但是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之后,反而这个常识变得模糊起来了,好像货币的本质是取决于黄金等贵金属。
  自有纸币以来,就有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很多人就把金银当作货币的本质。
  纸币呢,政府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可以通胀、还可以伪造纸币。金银天生是货币,因为相对于纸币,金银难以造假。
  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只是剥夺了政府滥发货币的权力,目的是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并不是说,金银本身有什么价值。金银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它们所对应的商品来实现。商品才是货币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常主义看货币本质和货币战争】-3-“黄金本位制”不是必须的,而是过渡

  最近(2012年10月)有一条真假难辨的传闻:“中国市场40%的金条,是用铱或钨掺假的。”
  正值国际金价大涨,金条销量大涨之际,这条金条掺假传闻,让不少想要购买黄金的人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事实果真如此吗?黄金掺假是否真有可能?
  这条看似“负面”信息,却是道出了黄金的“真相”。让我们来假设:如果全世界所有的黄金都掺相同比例的假,而这一弥天大谎无人知晓。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如何?
  答案是: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黄金的价值真相。

  在西方经济学的迷宫里,固执的相信有黄金储备作基础的货币才会有信用。
  如果真是这样,欧元、美元根本不会有问题,因为世界上大部分黄金储备就掌握在欧美手里。欧猪五国中,意大利就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意大利按说要比德国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即使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也应该是中国这种黄金储备少的国家先发生危机,而不应该是欧美国家。
  实际情况呢?反而是美元、欧元摇摇欲坠,其货币信用广受质疑,反而人民币却越来越坚挺呢?

  美国在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点也不影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因为美元之锚不是黄金,而是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由于购买石油,必须使用美元结算,这就保证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美国还拥有国内庞大的生产能力,美国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世界提供大量商品。
  美国还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盟友,这又为货币提供了安全保障——保证美元能够买到世界上的各类商品。

  最近几十年,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下降了,将来甚至可能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不是因为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而是因为:用同样数量的美元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美元所对应的商品购买力越来越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深刻变化,是因为美国滥用了自己的印刷美元的特权。

  中国的黄金储备一向不高,但是这不妨碍人民币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原因无他——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快速增加,这些商品所对应的货币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认可。事实上没有人在乎中国的金库里面有多少黄金。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是否储备黄金,只是一个期货投机的盈亏问题,与人民币无关。

  这就是商品和货币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因果关系中,黄金从来没有发挥什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黄金和世界货币没有什么关系,黄金是个题外话。

  下面看两个案例。看看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在自己的根据地管理货币的。其中的成败分界,恐怕是国民党之所以在短短3年之内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段某人对经济学的看法:

  我大学时学经济专业的,但本人愚钝,毕业后对经济理论体系毫无概念。后来做投资没办法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重新学起,读遍了几乎所有现代西方经济学大师的著作,这一学可不得了,更糊涂了。我发现那一门学科也不像经济学一样,大师们会有这么多截然相反的观点。直到后来学习到米塞斯,哈耶克的理论,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经济学本质还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其说他是一门科学,不如说他是艺术,文化,核心就是人。现代投资大师没有一个是经济学理论专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心理学大师,都对人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

  回到股票,本质上也是“人的行为”。他的每天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人的情绪决定的,毫无规律可言.你能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哪怕你最亲密的人明天下午2点的情绪吗?,我无法预测人的情绪,所以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用数学、图标为主要手段做股票的方法。人和股票一样,短期起伏无法预测,但凡是做出点成绩的人,身上都有点与众不同的特点。股票也一样,最终决定价格的还是基本面。我还发现,人的成功往往同时也需要运气,一个人最大的运气就是他所处的时代(想想五十年前你能做海外市场的股票吗?)。股票的运气就是他所处的行业,如果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期的行业,成功的可能性和难度远远大于成熟期的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的普世价值可信吗?】

  去年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因无良的窃听丑闻案发而被迫停刊,到今日西方世界媒体大佬BBC“文化氛围”中包藏的性丑闻,人们一再被以“卫道士”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西方媒体的黑暗内幕所震撼。

  BBC此番被揭出王牌主持人的性丑闻,前后持续40多年竟然一直平安无事,只在当事人作古后才“偶然”被揭发。

  无论西方媒体平时“自由民主”的调子喊得多高,无论其“普世价值”的嘴脸最好看,我们看到的真相是:一切都是商业利益,一切都是政治利益,其他一切东西都可以践踏。

  大家觉得这种新闻机构所宣扬的东西靠谱吗?
  当BBC高层和“高层的高层”对内部员工的遭遇冷漠对待、当BBC内部员工知道潜规则却选择默默忍受,大家还认为这些人所宣扬的普世价值真的是他们的信仰吗?他们真的会关心别的国家的普世价值吗?

  国内的公知又保持沉默了。西方一出事,公知们就放假,他们终于抓住机会可以休息一下,就当什么都没看见。休息完了之后,精力充沛,可以更好地骂中国、骂中国人、骂中国文化、骂中国的一切。
  公知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也不容易,不过,你们真TMD不是东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空陨石 4112楼
  腾讯网上对于这次政府援建老挝的铁路是骂声一片,屁民一般不会了解这条泛亚铁路对我国的战略作用,所以只要公知在网络上带头一骂…效果就出来了!更加容易让普通百姓完成误解!
  来自UC浏览器
  -----------------------------
  【高铁进老挝的意义】

  高铁进老挝极有意义,极有价值。
  这个帖子的前面谈过中国在东南亚的一体化,当时主要讲了海上东南亚,基本没有涉及陆上东南亚。老挝、柬埔寨一向是中国在东南亚的“抓手”,高铁不走越南、而走老挝,是我们东南亚战略的一部分。
  高铁的输出,不仅输出中国的工程技术、劳务和资本,还会带回来当地的资源,将来我们能够更好地占领当时的市场,并让他们在中低端为中国的产业做配套。这是经济上的价值。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经贸影响的深化,政治和文化的渗透也会加强。东南亚一体化会通过高铁更好地联结起来。
  突厥民族在唐朝初期被赶到中亚后,很快就伊斯兰化了。这种伊斯兰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因为贸易。他们和穆斯林的长期通商,最终就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和宗教。这就是贸易的力量。
  中国在东南亚也将如此,而高铁为深入和频繁的贸易联系提供了条件,最终会加强政治和文化的纽带,这对中国这种文化和国力上占优势的国家有利。当地人也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双赢。
  高铁不走越南,对越南是一个教训。离开中国的扶持,越南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地位只会下降,不会提高。高铁走老挝,正好是在越南的侧背,将来中越之间一旦出现军事冲突,高铁未必不能运送解放军,从越南的西侧攻击越南,把越南从中间切断为两截,越南怕不怕?现在高铁的走向、以及未来高铁的军事用途,都是越南错误的对华政策所造成的,越南不反思,将来会很被动。所以,高铁的走向,是中国东南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来高铁在整个中国周边还会越走越远,作为中国国力延伸的重要标志,高铁所到之处,就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是中国产业帝国的新边疆。

  高铁战略,由于前两年的事故而被延缓了很多。美国最怕中国的高铁延伸,美国懂战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公知们跳得这么高,高调反对高铁,更是绝好的“反向指标”。我们做对了,还应该更快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又发生群体事件。网上各种言论都有,不奇怪。

  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当今的老百姓已经和以前很不一样,政府管理政务的方式必须“与时共进”,如果政府管理风格落在老百姓的后面,那么类似的事件就会经常发生。
  政府当大管家,凡事大包大揽,认为自己出发点是好的,所以...,不行。必须要善于进行公共交流,在决策过程中就让群众参与进来,那么,群体事件就不会这么严重。政府习惯性地在内部决定了之后,再公布,公信力就要弱很多。人家就是不相信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舆论固然要引导,但是适当的开放是必须的,开放的程度要和微博接近,否则根本无法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这次群体事件爆发后,官方媒体——特别是浙江的媒体——对鼻子底下发生的事情不予报道,反而让境外媒体长篇大论,这一下子就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再加上好事者在其中推波助澜,大陆媒体的公信力更要下降,对政府、对媒体都非常不利。我们自己不引导舆论,反而让官方媒体以外的其他媒体和大众微博成了舆论主流,这是非常失败的。新闻报道一定要适度开放,才能把握主动。

  第三,在前面两个的背景下,老百姓兔死狐悲,倾向性肯定会站在宁波群众的一边。这已经形成一种危机状态了。有关政府必须立即、抓紧出面做详细的说明。

  一个事件发展到后来,这个事件本身的原委往往已经变得不重要,汹汹民怨一旦成为主流声音,就会引发更加严重的民粹。政府对这种大众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学方面的常识如果缺乏深刻认知,如果还停留在微博、互联网出现之前的那种管理水平,倒真是一个大麻烦。
  敌对势力和公知最喜欢的就是利用这种机会推波助澜,形势会完全向着与事件本身不相关的恶劣方向演变。
  高铁事件导致我国高铁建设一下子被推迟了很多时间,就是前车之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建国以来主席的所作所为,主他把太多的使命扛在肩上,但是时代没有给他提供必要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maoyue 于 2013-3-7 16:48 编辑

2012-10-28 14:12 

看到外交部对钓鱼岛的最新发言,这种立场是必要的、正确的。
  我曾经总结过日本民族的两个特点:
  第一,犯贱主义,
  第二,没事找抽。

  你不把日本狠狠抽一顿,他就不爽,就要找事,一直到你抽他一顿为止。然后过一段时间,他又来找抽。
  日本爱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抽日本最狠,迎合了日本民族。
  中国总要对日本来什么“以德报怨”,所以被日本看不起。

  我们只要坚持要抽日本,日本最终只能妥协,只能认栽。日本认栽越晚,则付出的代价越大。
  我们把要价提得高一些,促进日本短期内难以妥协,就是我们的胜利。时间拖得越长,我们的胜利就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行业反对夭折】

  如果政策制订过程处于保密状态,公众无法监督,自然就给了干扰者阻挠改革的机会。鉴于《工资条例》受到垄断行业强烈反对,以公开透明来遏制各种干扰。

  事实证明,以公开过程的方式予以监督,才能实施有效监督,事后公告的力度远远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的事情,先不说群体事件,单从发展规划角度看,政府要把镇海变成化工城,当地老百姓却希望保持渔港。
  两种思路截然不同,怎么办?

  不要说就业、GDP这些个,宁波人杰地灵,真不缺这些。
  化工城之后,即使没什么污染(其实PX项目,只要管理好,基本无污染),至少不宜居。
  政府的做法,会彻底改变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不是几十年,而是一辈子、几辈子,这种事应该如何决策?

  官员当完一任就走了,老百姓永远守着化工厂...
  元芳,你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难产,还是宁波的风波,本质都是一个:
  决策透明化的问题。

  决策过程不公开,老百姓不知情、不能参与,最后甩出一个结果给老百姓。
  这种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

  不公开的决策过程,或者受到利益集团的困扰,最后决策难产——例如收入分配改革就是如此;或者就是决策结果,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宁波事件就是如此。

  不转变政治管理模式,将来的道路到处都是荆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宁波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处获悉,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1)坚决不上PX项目;(2)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

  ——————
  人民总是支持人民。
  人民的力量!
  改革的根本动力在哪里?在这里!
  并不是“说不改就可以不改的”,改革也不是“想多慢就多慢”的。

  为宁波人民感到高兴!也为支持宁波人民的人们感到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志武的最新言论,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陈志武这种人:

  中国一年财政税收达10万亿,相当于5亿城镇居民一年可支配收入,这些钱都谁用了?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钱美国可以用,非洲可以用,朝鲜可以用,政府可以用,官员可以用,富二代可以用,二奶可以用,唯独老百姓不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处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的复杂环境,执政者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面对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羁绊,如何摆脱“不愿改”思维?面对舆论压力和风险挑战,如何战胜“不敢改”顾虑?面对群众期盼和现实要求,如何突破“改不动”困境?"

  这段话被人民网原文加了黑体字把权贵集团、极左势力、极右势力、底层利益诉求都点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常主义看货币本质和货币战争】-3-削足适履的“黄金回购法币”

  附属案例1:削足适履的“黄金回购法币”
  崇信“贵金属本位制”的人,可以看看国民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是如何彻底失败的。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不去恢复和发展生产、疗治抗日战争的创伤,而是急于发动内战,军费扶摇直上,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太多、商品太少”,解决通货膨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增加市场供给、减少货币投放。
  当时,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 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高层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作为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采取的措施是向市场抛售黄金,希望用黄金来回收法币,以此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
  1946年3月8日,宋令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按市价在上海市场大量配售。至1947年2月,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的60%,回笼法币9989亿元。但在同一时间,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黄金抛售所回笼的法币仅占其中的1/3。可见,黄金抛售未达到控制法币膨胀的预期目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黄金回购货币”是压抑通胀的最好办法,因为黄金是货币之王嘛。可惜在实际执行中完全无效。为什么呢?因为黄金、白银、美元,不能吃,不能穿,老百姓不可能都来“炒金子”,把自己手里有限的一点钱都去换成黄金,老百姓要做的是赶紧把钱换成商品存在家里。而那些有钱的大户们(富人和机构),手里大量多余的法币不用白不用,就大肆买进黄金、抛售法币。
  在老百姓和大户们的联合作用下,商品越来越紧俏、黄金越来越紧俏,大家像商量好的一样,一致抛售法币,导致法币兑黄金的“汇率”一落千丈。握有大量游资的达官贵人看到购买黄金比囤积货物更有利可图,于是进一步大做黄金投机生意,黄金抢购浪潮日甚一日。
  当各类货物都被老百姓和商户储存起来之后,市面上就只存在法币与黄金之间的买卖游戏。以有限的黄金储备,来应对全国的存量法币,谁胜谁败,不是一目了然吗。
  最后,政府的黄金储备越来越少,被迫停止出售黄金。宋子文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之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则被撤掉职务。国民政府的财经政策宣告彻底失败。经济的崩盘,对民心士气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对政府的威信产生什么影响呢?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答案。
  宋子文等人始终没搞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光有黄金白银、美元外汇作为法币的发行抵押,但同时没有相匹配数量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工业品、农产品作为对应,货币依然只是一张印了数字符号的纸而已,不具备任何意义。百姓过日子需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黄金白银,不是美元外汇。如果政府发行的货币不能换取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耕牛、火柴,那纸币的信用自然会破产,政府有再多的黄金也没用。当时宋子文如果用黄金从国外进口大量物资投放市场,对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都远远高于“用黄金回购法币”这种做法。脱离实体经济、脱离商品供应量,一味在法币和黄金之间搞金融平衡游戏,最终只能是游戏一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7-3 18:20 , Processed in 0.03643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