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火秋

[中医养生] 对中医和黄帝内经有兴趣有研究的朋友一起进来切磋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mmunicator 于 2008-9-8 15:41 发表
说起这个肉桂,我还想起来,去同仁堂抓药他们不给打成末,结果只得带回来取找那个民间中医大夫,他自己亲自给我打成末。那时我只是感觉他人实在是太好了,至少医德很好,讲经络方面的事也都言之有理,但还不明白原来他用药如此之妙 ...


我觉得不合适。

首先,我不是医生,其次,就算我对自己用药的看法非常自信,但你的这个医生是以针灸为主------而对针灸我真的没把握给你什么建议-----药物是辅助的,所以.........我不赞成你加药。虽然我真的觉得那个肉桂用得很好,并且在那个方里,再加3克你都没有问题。

就算我要对你的药做建议,起码得摸摸脉,看看舌头,我看不到你。

就我知道的感觉,你是脾肾阳虚+上焦有时候火旺的心肾不交,但这个还是比较笼统的,治疗一种范畴的病往往有几个办法、药方,而用哪个,如何用,就是得看更详细的情况。治脾阳虚弱的药方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几种,用哪个?就得看脉、看脸,看舌头,看神气。心肾不交你这样的用交泰丸(就是黄连+肉桂),但如何与它方合?也不是光问问可以知道的。

所以我赞成你找卢先生,我感觉你的病找火神派的好医生也许更对路,西南医生多喜欢扶阳,从你的体质说,我觉得恐怕这个算医缘,我的病当时也是阴寒,但动辄说50克----70克的附子、30克的炮姜,或者20克的红参不是一般医生敢开给个年轻人吃的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8 19: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啃啃桂圆把。不要轻易动医生的药方。呵呵。
我是主要研究食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真的希望治疗肾阳虚,我觉得有两个中成药你可以考虑:金匮肾气和济生肾气,如果你希望更平稳用济生。但吃这个药前去问问你现在的医生有没有必要,如果他觉得可以,他会和你讨论药量的问题。不可以不要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秋 于 2008-9-8 19:52 发表
平时啃啃桂圆把。不要轻易动医生的药方。呵呵。
我是主要研究食疗的。


其实平心而论,我觉得com的问题恐怕主要在她自己的环境和她本身的优秀。

其实女人如果希望要做妈妈,我觉得还是宽松的环境比较好,com很优秀,环境要求她又是要工作好,又要做好妈妈------其实身体还是会叫苦的,你的身体要你听她的话,那就要取舍,起码是一段时间去取舍,。 看了com,我真的感觉决定做母亲很伟大。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8 21: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大家好,我是学西医的,现在在读硕士,我的硕士课题是视神经脊髓炎。这个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在西医属于“脱髓鞘”疾病。髓鞘就是神经外面的一层膜,主要保护神经,把神经与外界隔开,让外界不打扰神经的电传导。就像电线外面的绝缘体一样。西医认为这个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系统针对这层膜产生了自身抗体,导致这层膜的缺失,使神经功能异常。

       这种疾病现在西医认为的主要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和病毒感染。很多患者都有家族史,但是部分患者没有;其二是几乎所有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感冒病史,一般是发病前几天到3个月内不等,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感染。但是部分患者也没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还有认为情绪的过于激动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既然西医叫视神经脊髓炎,那么这个病主要累积的是视神经和脊髓。部分患者以视神经炎为第一表现,没有脊髓炎的症状;一些病人以脊髓炎为第一表现;而有些患者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几乎同时发生。视神经炎的表现是短期内,一般是一个月内双侧或者单侧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伴有眼球活动时疼痛。而脊髓炎是肢体麻木,胸腹部束带感,甚至是瘫痪,大小便失禁。 但是患者的睡眠和饮食一般不受影响。

      西医的治疗是使用激素,因为激素是抑制免疫的。但是激素对于这些患者的效果差别很大,有些人恢复很快,有些人甚至没有作用。即便恢复了。也或多或少的残留一些残疾,比如视力的减退,无法行走等等,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完全治愈的病人。而且这个病的复发很高,常见的复发因素就是感冒。病人复发后冲击激素的效果往往没有第一次好。随着复发一次,症状就会加重一次。

     这个病已经是西方青壮年残疾的第一因素。这个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约为7:1,现在西医认为这个病可能与内分泌也有一定的关系。原来这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很低,甚至60、70年代认为中国人不会得这个病,但自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环境的污染,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国已经是中等发病率国家。

     由于西医对这个病现在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所以我向各位求助,看中医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我知道中医其实看重养身和预防,但是这个病起病很隐秘,平时很难察觉。而且预后很恶劣!所以我希望大家给点在发病后的。有关中医的治疗建议,谢谢!

[ 本帖最后由 zajcn 于 2008-9-8 21: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i_cn 于 2008-5-11 13:36 发表
看来火秋童鞋对中医的了解不少啊。

说来惭愧,我关注国学还是从国外相关著作开始的。看到国外秘而不宣的某学科其实源于古文化,而且和中国的《易经》相比只能算小儿科,才开始重视国学。

我接触中医的时间很短,是在学习国 ...


你不要随便吃药,最好找个好中医辨症治疗。

你现在处在阴阳两感,就是两虚的情况下,不能是金匮肾气丸,那个是收敛的药。


你现在是要用激发元气的药来赶走体内的阴寒,让大夫给看看。如果元气还足,就四逆汤,元气很虚,可以考虑附子理中汤。但这只是大概的说法,你必须找到好中医来看看,根据脉相来诊断。

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禁止房事。

或者,你可以试试真气运行法。这个功法很简单,容易上手,效果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uying75 于 2008-5-11 15:09 发表
不要这样说我嘛,虽然我科班出身,但是我觉得我学的东西很少
因为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的中医中药教育有问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西医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中医,那是活生生的谋杀!!!那和找高鼻深目的西方人来演贾宝玉、林黛玉,或者用英 ...


你们那个真是的,用西医的方法来教中医的东西。

中医不分科,诊药也不能分的。

中医是来自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分开了,就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ajcn 于 2008-9-8 21:38 发表
大家好,我是学西医的,现在在读硕士,我的硕士课题是视神经脊髓炎。这个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在西医属于“脱髓鞘”疾病。髓鞘就是神经外面的一层膜,主要保护神经,把神经与外界隔开,让外界不打扰神经的电传导。就像电线外 ...


现在我只能和你吹牛一样说,因为我不是医生,你当我吹牛好了。

中医里关系到脊柱、肩膀、腰的病,以前看过胡先生的伤寒讲,风湿一般选葛根汤+术附。

你说得很客观,可中医需要拿来诊断的的东西好象很少。

至于免疫力,我觉得中医里对这个有调节作用的首推小柴胡,经常收效非常出人预科。可我想的和你说的好象不能挂上,我想的是“往来寒热”,你说的是物理位置,这个........不知道可以问你问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5楼 zajcn 的帖子

颈椎在足太阳膀胱经上。。
最好男女病症各举一个典型例子做一下说明。
患病前感冒频率,其他症状是否腹泻,眼睛的情况。遗传性比率如何。
先贴一下这个经络的情况和容易引发的病症。还有图。
我觉得你说的那个病的主要问题出在这条经络上。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病机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膀胱经之脉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奈窝,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 本帖最后由 火秋 于 2008-9-8 22:04 编辑 ]
足太阳膀胱经.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方法供Z朋友参考。

网络搜索到的关于脊椎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供Z参考~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炎是脊髓之病变,在中医理论中虽有“髓”之名称,诸如《难经本义》曰:“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人脊心,下贯尾骶。”对髓的解剖有所认识,但对髓病尚无专用病名。仅根据本病之临床表现,其下肢瘫痪者}一般归于“痿躄”范畴,有排尿障碍者,可诊为“癃闭”,有排便困难者,又归属于“便秘”,还未将此诸病名综合形成脊髓炎之概念。

    现代中医对脊髓炎辨证施治的报道,始见于1962年。嗣后,又有麻疹或带状疱疹并发之脊髓炎的辨治资料,在病机方面提出了“湿热搏结而成疾”的观点。在治疗上,各地治法不尽相同,有的根据病变的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治疗,也有的从肾论治,或以玉女煎、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渗入,有人主张在急性期,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柏、苍术、黄芩、板蓝根、虎杖、金银花及蒲公英等药,在恢复期加用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以助神经营养,无疑是为中医治疗开拓了思路。

根据临床报道的资料,本病的疗效,大体划分为四级。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及感觉恢复正常,步行一如常人,大小便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已能步行,但肌力稍逊,大小便正常。

    好转:症状有所好转,感觉或运动障碍有所恢复,尚未能如常人步行。

    无效:病情无改善,或不断恶化,甚至死亡。
几个方法:

(1)肺热阴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8克,桑叶8克,杏仁10克,当归8克,生地15克,黄芪10克,淮山药8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口渴加银花、连翘;热蒸气分加石膏、知母;咽干疼痛加天花粉、芦根、桔梗;咳呛少痰加桑白皮、瓜蒌、川贝;腰部疼痛加郁金、川断;大便秘结加黑芝麻、火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清燥救肺汤、大秦艽汤。

    (2)湿热浸淫  

    治法:清化湿热,通利经脉。

    处方:黄柏10克,苍术8克,苡仁12克,牛膝10克;桑枝10克,萆蘼15克,蚕砂6克,茯苓12克,秦艽10克,虎杖15克,威灵仙10克。

    加减:下肢浮肿加防己、木瓜;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胸脘痞闷加瓜蒌、郁金、枳壳;肢麻不遂加川芎、威灵仙;舌紫脉涩加赤芍、桃仁;时值夏暑加藿香、佩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妙丸、龙胆泻肝汤、清暑益气汤。

    (3)脾肾虚损

    治法:补脾益肾,濡养精髓。

    处方: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萆薜10克,升麻8克,陈皮8克,当归10克,甘草6克c

    Ⅲ加减:病久体虚重用参、芪;气血不足加枸杞、龙眼肉;动则气喘加附子、核桃肉;肢痿不收加木瓜、威灵仙;心悸怔忡加柏子仁、酸枣仁。  

    用法:每白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柔肝,强筋壮骨。

    处方:熟地20克,龟版20克,白芍12克,黄精10克,枸杞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当归10克,鸡血藤10克,伸筋草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

    加减:久病阴阳俱虚加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锁阳;肌枯肢痿加川芎、玉竹、鳖甲;气虚血少加黄芪、桂枝、川芎;兼有血瘀加桃仁、红花、木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虎潜丸、地黄饮子、三甲复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圣愈汤。   

    疗效:按上述辨证分型,共治疗26例,均系验案,其中基本治愈14例,显效2例,好转10例,全部有效。同时,亦有死亡个案的报道。由于缺乏大样本的观察资料,故并不能提示中医药治疗必然有效,故确凿的中医药辨治脊髓炎之疗效,还有待于临床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1)加味玉女煎

    组成:石膏、板蓝根各30克,知母、牛膝、丹皮、木瓜各10克,麦冬12克,生地40克,制首乌、鸡血藤、钩藤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急性脊髓炎1例,基本治愈。

    (2)地黄饮子加减护   

    组成:生熟地各9克,山茱萸9克,肉苁蓉9克,巴戟天6克,黑附子3克,肉桂2克,天麦冬各6克,石斛9克,制首乌9克,全当归12克,白芍9克,黄精9克,牛膝9克,丝瓜络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1例急性脊髓炎恢复期,1个半月见效,9个半月后获显效。  

欧阳宝霓医案   

    李××,女,53岁。于1980年5月20日感腰背痛,腹胀,5天后二便难解,两下肢发软不能行动,知觉丧失。数日后麻痛感自下向上传至胸部,连续发作,昼夜难眠,作腰穿、椎管造影检查,未见肿瘤及粘连,诊为“急性脊髓炎”,用西药强的松、一氨酪酸等治疗,历时4月未见明显好转,邀中医诊治。患者神志清楚,常因痛麻频作而衷号,神疲怯寒,面浮虚胖,颜红如妆,口渴多热饮,上半身汗出如洗,下半身皮肤干燥发凉,尾骨上有铜钱大之褥疮,下肢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知觉丧失,二便失禁。舌红苔黄,脉浮芤。综观诸症,证属肝肾阴虚,命门火衰。治以滋养肝肾,温补命门,选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9克,山茱萸9克,肉苁蓉9克,巴戟天6克,黑附子3克,肉桂2克,天冬6克,麦冬6克,石斛9克,制首乌9克,全当归12克,白芍9克,黄精9克,川牛膝9克,丝瓜络9艽。水煎,日服1剂。

    服上方第五天自觉痛减,半月后痛有休止,面红已退,汗出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加鹿角胶、龟版胶、橘络各6克,钟乳石9克。一个半月后足趾会动,下肢皮肤转温,出现温觉。上方去鹿角胶、龟版胶、橘络,加黄芪、党参各9克,枸杞子6克。8个月下肢已能伸屈,9个半月可扶杖行走。年余可持杖上街,皮肤温润。

    按:患者病经5月,显系脊髓炎之后期,元气败伤,精血亏损。精亏肾虚。腰脊失养故疼痛,二便不司故失禁。阴损及阳,命门火衰,故神疲怯寒,血虚筋脉失养,再加上阴寒凝滞,故筋萎麻痛。至于面红口干,脉来浮芤,则为虚阳上浮之真寒假热。选地黄饮子加减,取地黄、巴戟天、山萸肉、苁蓉补肾精;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肉桂、附子温补命门,引火归源;石斛、天冬、麦冬养阴生津,且制桂、附之刚燥;黄精、党参、黄芪益气扶正;牛膝、丝瓜络活血通经。年余来守法不变,精血得补,命火得生,麻消痛止,筋骨强壮,痿证渐除。
(1)针灸  

    ①电针(之一)

    取穴:病灶上、下椎间隙,第2腰椎以下椎间隙、骶管。

    操作:每次选择两穴,以毫针刺人,缓缓进针至蛛网膜下腔(切忌过度深刺和乱捣乱插,以免伤及脊髓),接通电针仪,徐徐调节至适当强度。输出的脉冲电流要稳定,防止突然增强,引起不良反应。刺激时间15~20分钟,据症情而定,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电针仪输出线两极,宜接脊柱旁同侧穴,防止电流回路经过心脏。有严重心脏病者禁用或慎用。

    疗效:在常规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电针共治疗28例,基本 痊愈14例,显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

    ②电针(之二)

    取穴:a.肾俞、大肠俞、中醪、委中、承山、昆仑;b.环跳、阳陵泉、悬钟;c.梁丘、伏兔、足三里、解溪;d.人中、中极、关元、三阴交、外关。

    操作:下肢不能屈伸取第1组;下肢不能抬高迈步,第2、3组交替使用;尿失禁或癃闭取第4组。接通电针仪,并留针15分钟。

    疗效:共治疗16例,均取得显著效果。

    ③温针  

    取穴:a.肾俞、大肠俞、次醪、环跳、秩边;b.关元、中极、气冲、足三里、阳陵泉、太溪。

    操作:先取第1组穴,均深刺用大幅度提插结合捻转手法,予以强刺激,反复运针1分钟后留针;继取第2组穴,弱刺激,留针。然后置艾绒于针柄上点燃,使温热直透俞穴深部。二组各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2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3例。

    (2)单方验方  

    ①将军散  

    组成:将军干、蝼蛄、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克。  

    ②桑螵蛸歆  

    组成:桑螵蛸(酒炒为末)90克,全蝎末30克,甘草末30克,混合。

    用法:每日3次,每次4.5克。
其他措施:
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尿潴留者,可保留导尿;腹胀便秘者,可用肛管排气,肌注新斯的明,或用50%硫酸镁灌肠;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瘫痪肢体在急性期过后作理疗等。

转自此网站:http://www.pharmnet.com.cn/tcm/nbzz/sjjsxt/1044/

[ 本帖最后由 火秋 于 2008-9-8 22: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8 05:52 发表

我差不多心里有个样子了。
再问个问题:1、关于你的小鼻子:就是在鼻炎发作的时候,有没有面颊不舒服的情况?比如眉棱疼痛一类?或者脸不舒服,或者牵连头痛?肩膀有没有痛过?鼻涕是什么颜色?鼻涕清稀还是稠?鼻涕里有没有过出血或 ...

鼻炎发作时,没有面颊不舒服的情况,倒是之前有段时间肩膀疼,而且一连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不过估计跟鼻炎没关系.现在肩膀也不疼了.鼻涕清稀的,没出过血.发作时没有咽喉肿痛.
估计我是有点贫血吧,因为贫血的情况怎么样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说贫血的人弯腰头朝下的时候,就是跟捡东西的姿势一样,会容易觉得头晕,我就是那样子.但我平常脸色还算正常.还有我是男的~

[ 本帖最后由 yizzy 于 2008-9-8 23: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个帖子大长见识。
好贴不能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秋 于 2008-9-8 09:26 发表

你可以尝试一下。用盐水这个可以用冷盐水。

我感觉水温与体温一样最好。可多洗几次。鼻子堵不要用太大力气,要有耐心让水慢慢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5楼 zajcn 的帖子

这个可能有點用。
http://topic.xywy.com/wenzhang/20041206/468363.html

另外有个补脑膏的美国专利里也提到了Devic‘s disease.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7416747.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清华和火秋!
      我上次看了一篇文章,说是MRI的脑功能学研究证实,针灸后,人的大脑皮层会出现兴奋,由于兴奋的部位,提示人体可能还伴随有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我在想,针灸不是对于神经有特别好的作用吗?所以我想使用针灸,会不会有好处呢?用磁共振可以验证的,至少人的中枢的反应,磁共振可以捕捉。
     对于针灸和视神经脊髓炎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呢?谢谢!

    还有视神经脊髓炎已经从多发性硬化里面独立出来了,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只是和多发性硬化一样,属于“脱髓鞘”这样一个很大的范围。中医对于脱髓鞘疾病,有没有什么认识呢?我不知道中医里有没有髓鞘这个词。呵呵。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8 21:51 发表


现在我只能和你吹牛一样说,因为我不是医生,你当我吹牛好了。

中医里关系到脊柱、肩膀、腰的病,以前看过胡先生的伤寒讲,风湿一般选葛根汤+术附。

你说得很客观,可中医需要拿来诊断的的东西好象很少。

至于免疫力,我觉 ...



是问我吗?呵呵。如果是我,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清华 于 2008-9-9 03:46 发表

我感觉水温与体温一样最好。可多洗几次。鼻子堵不要用太大力气,要有耐心让水慢慢过去。

意思是屏住呼吸让盐水进入鼻腔少许么?呵呵。
因为用冷水清洗那个部位可以增强其耐寒能力。先温后冷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ajcn 于 2008-9-9 14:52 发表
谢谢老清华和火秋!
      我上次看了一篇文章,说是MRI的脑功能学研究证实,针灸后,人的大脑皮层会出现兴奋,由于兴奋的部位,提示人体可能还伴随有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我在想,针灸不是对于神经有特别好的作用吗?所以我想使用针 ...


        最好说病况不要说西医术语。这样我们都对不上号。而且中医是以病情来判断疾病的,各种症状其实都万变不离其中。
        神经性疾病根据病情的部位和症状大致主要还是在我刚才说的足太阳膀胱经上。你看那个经络的在人体的分部都是集中在神经上面的。刺激那个经络上的穴位,对治疗你研究的病症很有帮助,但是前提是你最好跟对黄帝内经有心得的,真正对中医有研究的医生合作。对黄帝内经没有熟记于心的中医学者是不能搞明白经络的内在原理的。另外我想你应该对中医的术语也应嘎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好。
我通俗的跟你说一下关于你所说的视神经脊髓炎中医的发病原理。

足太阳膀胱经 是很容易受外在病邪侵入的一个经络。主要是由于它集中在人体的背部。中医讲究阴阳之分,阴阳气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外在的病邪很难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是身体健康的人,就是阴阳平衡的人,那么有病邪侵入也是不会有影响,顶多就是打喷嚏或者感冒或者咽喉肿痛等。但是如果人体阴阳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疾病就会趁虚而入,就是说身体不健康的人更容易生病。所以我想你这个病症的病患,得此病前肯定经常容易感冒,别人一个星期可以好,这些病患大概需要一个月才能恢复,感冒也是过多依赖药物,有时候药物还治疗不好,需要依赖点滴,长期如此就导致西医术语说的免疫力低下。
阴阳之中,人之背主阳,而足太阳膀胱经多集中人之背部,如果阳气不足,足太阳膀胱经就很容易被外来的病邪侵入,就会有恶寒,发热,鼻塞,鼻衄的症状,就是我刚才说的感冒情况,这条经络就好比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一样,这条防线守住了,身体就会很OK。
膀胱经之脉如上图所示,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此经脉走向就是,上与脑相连,所以之后的症状就是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奈窝,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所以我想你说那个病有死亡案例,多是因为病邪直接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侵入足少阴肾经。阴阳相连,阳在外是保护肌体不受病邪入侵伤及内脏,阴在内是滋养五脏六腑,确保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当病邪由于阳气不足入侵体内,如果阴气足够,那么这些病症是可以治疗的,康复几率也比较大。但是有的病患阴气也不足,那么并且直接侵入内脏,所以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危险。
我个人认为,你病患死亡很有可能是肾和肺衰竭而死。就是说肾和肺这2个器官已经很弱了。不足以维持生命,最终导致死亡。
你最好贴案例来。
先把一个病症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这些都是触类旁通的。搞明白了这个,以后
所有神经性的疾病你就能够作出合理判断了。
所以你必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我贴一下足少阴肾经的示意图和说明。Z你看一下。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已经很白话啦。因为中西医学涉及的理论很不一样。从足少阴肾经的路径你可以看出这个经络跟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联系有多么紧密。
找疾病就跟行军打仗一样。你要控制住整个局势,就要知己知彼,就要知道对方的主力部队和对方首脑,才能更好的布局用兵。你找不到大部队所在,解决了一些散兵,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找到这个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病症,很重要的。
人体的内脏是维持人生命的主要器官。人体死亡都是由于内脏受伤或者衰竭导致的。了解这些在看经络走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足少阴肾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  
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 本帖最后由 火秋 于 2008-9-9 19:56 编辑 ]
足少阴肾经.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全第三次的方子

刚问了医生,不认识的药是 吴茱萸:
全方为:
清半夏10   制南星10   炒三仙各15  厚朴15   
吴茱萸5      黄连2        干姜10          三棱15  
莪术15   川枳壳10      金瓜蒌10     苍术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8楼 火秋 的帖子

佩服死你了!写了这么多,对经络这么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4 21:43 , Processed in 0.04496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