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火秋

[中医养生] 对中医和黄帝内经有兴趣有研究的朋友一起进来切磋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15:32 发表


我也很支持!!!!!我的内经学得没有伤寒和金匮好,很希望听听各位高人的意见。 我建议基本信息和秋秋分章节开讲,因为自己对内经有很多疑问/希望大家帮忙啊。 ...

不如就你在这个帖,你提问,我们来解答,吹牛也好啊。呵呵。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因为都是一些类似医案的直观一些的东西,所以容易学。也比较容易激发兴趣。而《皇帝内经》,则基本都是理论,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章节可能就显得凌乱。尤其是《灵枢》部分,明显年代比《素问》古远,这些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困惑。
比如记得以前学《皇帝内经》,有次看到将脾胃,有一句:“脾,其华在唇四白.”通常解释唇四白,指甲周围的白肉。不过我可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四白,应该是屁股的意思。哈哈,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客家方言,屁股的发音,基本和“四白”一样,广州话“屎忽板”是也!因为客家方言,基本保留了上古发音,也就是说,假设现在我们都回去西汉年间,客家人一样可以和当时的客家人说话,基本一样。当然这个不是说我这个是准确的,只是说明,学习这些东西,其实蛮有乐趣,有许多文化内涵在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个问题,北方人到成都,因为不适应潮湿闷热的天气,夏天总是要出很多汗,因为贪图凉快,又会弄出很多病来,有没有改善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ero9999 于 2008-9-21 18:04 发表
问个问题,北方人到成都,因为不适应潮湿闷热的天气,夏天总是要出很多汗,因为贪图凉快,又会弄出很多病来,有没有改善的办法?


我就是成都的,都要出很多汗呢。哈哈,汗是不看北方南方的。

没有办法的,其实这里,出汗恐怕是好事。补充水分,脾胃不要被凉寒的东西损害了。

贪凉的事情不要做,平时注意一下,何况现在不热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恐怕是一部 微言大义,逻辑严谨,包罗天地 的 经典,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基本信息 于 2008-9-21 17:24 发表

不如就你在这个帖,你提问,我们来解答,吹牛也好啊。呵呵。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因为都是一些类似医案的直观一些的东西,所以容易学。也比较容易激发兴趣。而《皇帝内经》,则基本都是理论,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章节可 ...


哈哈,我读内经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有的地方真的不怎么好搞,至于客家人,说话的确有意思,我家是客家后裔,知道个“玛”(奶奶)和“贡”(爷爷)(音,不知道字怎么写),如果像你这样说,在西汉,叫奶奶都叫“玛”,我在想汉武电视剧里面,汉武叫他奶奶“玛”,恐怕观众都要晕了........有趣有趣


对啦,问个问题:我对内经和伤寒的经络上有不同的地方很有疑问,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伤寒是6经,内经上和这个觉得好象对不上呢。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18: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18:27 发表


我就是成都的,都要出很多汗呢。哈哈,汗是不看北方南方的。

没有办法的,其实这里,出汗恐怕是好事。补充水分,脾胃不要被凉寒的东西损害了。

贪凉的事情不要做,平时注意一下,何况现在不热了啊/ ...
因为贪图凉快弄出很多病,而且确实出汗太多,汗水滴在眼镜上会看不清,这就要想点办法了。还有,吃饭时出汗特别多,这有问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ero9999 于 2008-9-21 19:47 发表
因为贪图凉快弄出很多病,而且确实出汗太多,汗水滴在眼镜上会看不清,这就要想点办法了。还有,吃饭时出汗特别多,这有问题吗?


如果你喜欢,喝点黄芪枸杞泡水,有益无害。

另外,我真觉得没问题,你如果是在15----40岁之间,身体健康的男性的话,成都的夏天是这样的,汗就是多,注意补充水分,喝温开水,要不加点淡盐,或者喝淡茶,不要贪凉。

成都还算好的,重庆、武汉、长沙、南京、杭州、上海,那才叫热死人。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21: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针灸大夫第5方

今天去看的。
当归20  川宆15  白芍20  桃仁10
红花15  三棱15  莪术15  清半夏10
制南星10  禹白附10  鸡内金(冲)10  茯神10

其他还是扎针,与上次类似,但合谷又改回神门了。这次针感比上次更强,去了针还痛了很久。不过左右手的感觉明显不一样,我问为什么,大夫说一边主气一边主血,当然不一样了。记不清他说的左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mmunicator 于 2008-9-21 21:25 发表
今天去看的。
当归20  川宆15  白芍20  桃仁10
红花15  三棱15  莪术15  清半夏10
制南星10  禹白附10  鸡内金(冲)10  茯神10

其他还是扎针,与上次类似,但合谷又改回神门了。这次针感比上次更强,去了针还痛了很久。不过 ...


桃红四物汤去熟地,活血补血-----怕熟地太滋润于你体质不合吧。禹白附有意思,通络温经,我觉得这个比较关键。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我喜欢五常政大论篇和六元正纪大论篇。因为内容涉及宇宙整体,涵盖很广。
像其他讲诊脉喝针灸的篇章,如果没有师承恐怕很难看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ero9999 于 2008-9-21 18:04 发表
问个问题,北方人到成都,因为不适应潮湿闷热的天气,夏天总是要出很多汗,因为贪图凉快,又会弄出很多病来,有没有改善的办法?

这个没有特别的方法,就是要多喝水。补充糖分,电解质,H2O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9-21 18:44 发表


哈哈,我读内经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有的地方真的不怎么好搞,至于客家人,说话的确有意思,我家是客家后裔,知道个“玛”(奶奶)和“贡”(爷爷)(音,不知道字怎么写),如果像你这样说,在西汉,叫奶奶都叫“玛”,我在想汉武电视剧 ...

这个,呵呵。其实奶奶,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叫做“阿奶”不过奶读平声,而不是现在的第三声。爷爷,多数叫做“阿公”,就是“公”字。比较有意思的“外婆”的说法,一般学术上写成“姐婆”,实际发音,多为“JIA PO",因为客家语系,是时代相传,所以反而文字书写发音较少。因为祖训多为凡是客家子孙后代,必须保留上代语言发音。这样下来,就很古远。当然拉,就算是汉代,中原也不一定都是客家族人,还有很多其他语言派系。可能官方语言,还不知道是什么大约是传说中的“官话”为多。
你说的《伤寒》六经,实际上,六经是统摄于12经的,手经统摄于足经。所以不言12经,单言6经。例如,太阳经病,即为膀胱经,其表为头痛项强,其里在膀胱小肠。浅者在表,深者为里。《伤寒论》六经,源于内经,这个在张仲景的序言写得很清楚。单是从发展来看,《内经》属于纯粹理论性的,《伤寒论》则是临床操作层面的。关于“六经”,学术上很多争论,有认为是脏腑的,有认为是经络的,也有认为是气化的等等诸多。我个人认为,这是张仲景对于前人留世的医学典籍,结合自家经验,整理而成。六经,不一定就是我们说的经络,或者就是一种学术分类。我们一定不要认为《伤寒论》就全部是张仲景撰写的,我认为,就算著作中的许多证型,或许张仲景本人一辈子也未必就遇到过。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我个人认为,三阴三阳均出自《易经》,或者更古老的一些朴素哲学思维。而把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赋予在医学理论上,再结合人的五脏六腑,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看起来简单,却很奥妙的中医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看《皇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些著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我们自己假设在哪个年代。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在《皇帝内经》的年代,肯定也有很多临床医生,而不是一大堆研究理论的医生,肯定也有象《伤寒论》之类的小册子,当然名称各异,或者干脆就是一些世家医案手抄本本。那么在《伤寒论》的汉朝也一样,医生肯定都是理论和实践并存的。
至于为什么后世就这些分裂的东西遗留在世上,这个有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就好比我们看不到原始人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一样,是否有医学理论?或者方药?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肯定有这方面的事件,肯定有对付疾病的方法。比如一个原始人被毒蛇咬了,他胡乱拔了一些野草敷上,结果没有被毒死,那他就可能记住这种野草,知道可以解毒,进过几代人的相传,那么就可能成为理论性的方药。我们很多人学习中医,总是喜欢割裂,孤立历史,要么认为一文不值,要么认为太过深奥,皆不可取。我们更要做的是,还原一下历史,用进化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看起来难解的东西,都会变得容易理解。
比如,为什么中医的骨伤科,很有生命力?也很神奇?这个和古代存在大量的临床案例有关,一次战争,一个跟随军队的临床医生,可能见过成千上万断手断脚的活生生的病人,就算你开始完全不懂骨科,见多了,你估计都能知道怎么驳筋接骨,知道如何止血,反正你可以有无数次用人体实验的机会。比如开始止血,可能你就撒一把泥土,发现不行,又换一堆大便敷上,还是不行,再抹一把尸体的骨灰,发现似乎有点效果,后来可能又发现是头颅的骨灰效果更好,最后才知道,原来头发烧成灰,止血不错。这样经过几百年,死过几万人,知道了头发灰止血不错。然后再过了几千年,有人把头发烧成灰后,叫做血余炭,用于止血消瘀。
所以为什么我强调,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药,其实都是经过古代从史前数万年开始,就用活生生的人体试验出来的。这些都是经验,最后总结成为医学理论,指导后人。

[ 本帖最后由 基本信息 于 2008-9-22 15: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我主要看阴阳。我觉得内经是通过人体这个媒介来说阴阳。大的道理和小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阴阳存在于万物之中。
我个人对内经的理解就是,病本非病。人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导致一些症状的发生。中医讲气血。而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万物敛则成形,散则成空。这个道理也适用在人体之上。
万变不离其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个问题

请教个问题,朋友可能读书读多了,在别人看来他总在想事情,有人说他脑子有问题,他自己也闷闷不乐,已经好久了。

大家哪位知道类似症状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

多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5楼 salian 的帖子

-,-
让他都忘掉,忘掉书中看到的,忘掉别人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3楼 基本信息 的帖子

大哥,是《黄帝内经》,而不是《皇帝内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虎虎 于 2008-9-22 22:03 发表
大哥,是《黄帝内经》,而不是《皇帝内经》。

哈哈,我打拼音滴?吼吼。经常打错的啦。我又懒得改,或者没有留意。
谢谢提醒。呵呵。
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秋 于 2008-9-22 16:02 发表
内经我主要看阴阳。我觉得内经是通过人体这个媒介来说阴阳。大的道理和小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阴阳存在于万物之中。
我个人对内经的理解就是,病本非病。人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导致一些症状的发生。中医讲气血。而气存在 ...

是的,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就是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为基础推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alian 于 2008-9-22 20:10 发表
请教个问题,朋友可能读书读多了,在别人看来他总在想事情,有人说他脑子有问题,他自己也闷闷不乐,已经好久了。

大家哪位知道类似症状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

多谢了 ...

问题是你不是他,你如何得知他闷闷不乐?这个主要是要沟通,要知道他到底怎么了。有很多人,你看上去觉得他闷闷不乐,其实心里偷着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08:30 , Processed in 0.03956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