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火秋

[中医养生] 对中医和黄帝内经有兴趣有研究的朋友一起进来切磋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道周普医道漫谈

http://blog.sina.com.cn/s/print_4a51df9001000d2f.html

易学和中医的话题是漫长和厚重的,再以道的方式来诠释,似有故作玄虚之感;易与中医的联系又是那样深入和广泛,无以名之,冠之以“道”,似乎能简而概之、统而用之、聚以说之、言以广之。这绝非是故作玄虚,更不是有意牵强。易道和医道真是源渊承继并血脉相连的,更是流行千古的。甚或可以说,如没有易的建构和锲入,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不会有那样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的古代学者心写于道,行驰于道,何为道,简而言之为规律,为法则。它既无又有,可虚可实。其源首当推老子《道德经》。老子所言为大道。若强用语言说清楚就不是永恒的道了。道是“无”,又是“有”,道会演化,聚而成形,无中生有,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包罗万象,正可谓“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在这一大道中,古代的学者将各个门类的业术都冠之以道。如言天道、地道、人道;儒道、佛道、神道、王道、兵道、诡道。再小而言之有文道、艺道、书道、乐道、话道、舞道、酒道、茶道、师道、妇道、孝道等等。那么,就易学和医学的各自独立和联系、致用状态,称之为道,也似不为过了。

  易道和医道,相融并连,血脉流动,难分你我。如果强要说清楚易道和医道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看,易为母、医为子;易为纲领、为理论建构,医为具体操作,为应用。易为理、为魂而医为行、为应用。古代易学强调重理明用,这一传统流芳了两千多年。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上为名医、为大医家的是没有不通易的。古往今来被遵为医圣,唐代的中医学家孙思邈曾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所以“凡欲为太医,必谙《素问》”及“妙解周易六壬。”

  医易相通、医易同源是中医的圭旨。欲行易道必通易道是中医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在易道和医道这个题目下,让我们开始探究和跋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尚儒彪:武当道教医药与中华传统医学的关系   Post By:2008-10-10 12:46:00    Post IP:58.50.88.219







武当山位于中华腹地,与举世文明的原始森林神农架紧紧相连,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成长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史记·补三皇本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在神农架及武当山遗留有浓厚的医药基础,这个地区自古就崇尚医药。

武当山作为该地区的门户,它层峰叠嶂,标奇孕秀、杉松蓊郁、翳目清幽,很早就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神仙窟宅”。有史可考,早在春秋至秦汉时期,武当山已是“方仙道”、“黄老道”巫觋及炼丹家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此隐居的宗教之人和修道之士,无不精究医术、穷习药性,探求人生长寿奥秘。陈樱宁在《道教与养生》一书中说:“方仙道,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前身,它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中国道教。……黄老道也就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开始。”因为有上述条件,武当山当然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从宗教与医药的关系内在逻辑上分析,生死问题是道教和医药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有人认为:“许多人出于对生的渴望而求助于医药,出于对死的恐怖而信奉道教。”可见医药与道教的关系就是这种渴望与恐怖的统一。人们都知道: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这正是迎合了人们求生的欲望。武当山道教就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人们对死的恐怖、对生存的渴望中而应蕴而生——养生教、医药教。武当山道教将自己的医疗技术,称之为:武当道教医药。

历经了数千年,历代道医们精研方药并用于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完善、整理和提高,使武当山道教医药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医技均有特色的宗教医疗体系。笔者经过30多年的学习、挖掘、研究、整理发现:武当道教医药与中华传统医药有密切关系。现代宗教学家、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教授卿希泰先生曾指出:“中医学是中华传统的文化瑰宝,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仙道贵生,道门中普遍肯定现世人生之生命价值,高扬“生为第一”的道理。道教出于习医自救、济世利人之目的和宗教情怀,自创立之日起就重视研习医药方技,故形成了崇尚医药的传统。葛洪曾明确指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民间历来也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之说。道教医家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曾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过去学术界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论及中国医学发展的史实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掩盖道教对中医发展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更有甚者,干脆一笔抹煞道教医学的存在,这种状况不能说不是中国医学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卿教授在此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医学与道教医学关系,和道教医学现在所处的现状。为此笔者就武当道教医药与中华传统医学的关系,谈如下几点:

(一)同根、同祖、同目的

1、同根:武当山所处位置与神农架紧紧相连,神农氏称为中华医药的始祖,正如《史记·补三皇本记》所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由此可见,中华医学是神农氏通过自己尝百草才开始有的,武当山是神农氏在位时的所辖地,它自然会继承神农氏衣钵,自武当道教创立之日起,就精究方术,研习药性,追求长生不死之术。成书于周武帝文邕(561-578)时的《无上秘要》卷八三中说:“戴孟,本姓燕,名济,宁仲微……入……武当山受裴君王佩金当经……行此者不死,非仙人。”南朝齐、梁的道教学家、医学家、药学家陶弘景在所著的《真诰》中说:“武当山道士戴孟,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服食大黄及黄精,种云母、雄黄、丹砂、芝草……得不死之道……遂能轻身健行,周旋名山,日行七百里。”以上二书中均记载在汉代以前,武当山道教的修道之士,在服药健身和药物种植方面,均已达到较高水准。也可以说:“武当山道教这些研究成果是神农氏在这个地区医药研究的继续。”中华传统医学与武当道教医药均为炎帝神农氏所创,因此说二者同根。

2、同祖:武当山雄居汉江中上游,汉江是中华汉族的发祥地,因为人们生活在汉江两岸,故称汉族,所用的文字,称为汉字,汉族的医学被国外称为汉方医学和汉方。中华传统医学则是汉族医学为主导,并用汉字记载流传至今,武当山道教身居楚汉之地,楚汉文化为其母系文化,吸收接纳大量汉族医学知识,更准确一点说:武当山道教医药是将汉族医学经过宗教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医学和宗教医学,因此说二者是同祖。

3、同目的:中华传统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经多位学者考证,公认为此书为春秋战国时期多人所著。《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古人民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体现。武当山道教医药也是以治病疗伤、寻求长寿、不死成仙而为最终目的,《中国道教大辞典》在“道教医药”条目中云:“道教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中华传统医学最高目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得非常清楚:“……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由此可见二者目的相同。

(二)与巫有缘,二者相近

中华传统医学有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及上古、太古时期,医药技术极其落后,许多疾病不能医治,许多病因无法解释。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医药知识与原始宗教——巫术结合在一起,以巫医的形式出现在患者面前。正如明代医学徐春浦在《古今医统》一书中说:“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巫医是中华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国的传统医学发展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武当道教医药的成熟与发展,更是与巫医有直接的关系。卿希泰在《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一文中指出:“道教医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医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教医药的主体——道教,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态——巫术。”他把道教医学与巫术的渊源关系说的非常清楚。后来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性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华传统医学,它逐渐与巫医分开,形成以医技与医药及养生为主体的专门科学。可是在《黄帝内经》里还有时常可以看到,它曾受巫医深刻影响的痕迹,如《黄帝内经》载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即是通过向神明叙说疾病产生的原因,取得神明谅解、保佑,疾病从而而愈也。它是巫医们惯用的医疗方法。而由巫术医学发展成熟的武当道教医药,至今仍有人保持着祝由、祝祭、祈祷、画符等有宗教特色的巫医医术。可是道教医药界早在晋代,著名道医葛洪曾对巫医医术作过严历的批判。如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俗所谓道率皆妖伪,转相祈祷无已,问卜弥甚,既不修疗病之术,又不能返其大迷,不务药石之救,惟专祝祭之谬,祈祷之已,问卜不倦,巫祝小人,妄说祸崇,疾病危急。”从以上所述:中华传统医学及武当道教医药在与巫的关系上非常接近,均有借其体得以发展,批判其核心而得以提高的那段经历。

(三)理论互融互摄,相互促动,共同发展

中华传统医学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经》为其标志性理论依据。而武当山道教医药则以《道德经》、《太平经》、《黄庭内景玉经》为其标志性理论依据。医道两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道门出于宗教信仰和目的的需要,以医传教,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中华传统医学与不断汲取、借鉴道教医药养生思想和成就,许多医生也常“援仙入医”。如《黄帝内经》载有:“……上古人之人其得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道生也。”汉代名医张仲景,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在汉代称为南阳郡,当时武当山地区隶属南阳郡管辖,仲景深受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影响,在他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引用了武当道教医药文献的宝贵资料《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在《伤寒论》可以看到如“真武汤”即是以武当山道教所信奉的“真武大帝”的名字命名的方名,还有“白虎汤”、“青龙汤”、“白虎”、“青龙”即是武当山两座山峰的山名,也是武当道教的神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深受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影响,他多次上武当山采药、访友、问道,与武当山道医们结下深厚友谊。在他撰写《本草纲目》时引用了武当山道教医药很多文献,据《本草纲目·卷一》、《序例·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记载引用道教医药文献有《曜仙乾坤秘韫》、《曜仙乾坤生意》、《曜仙寿域神方》、《曜仙神隐书》、《张三丰仙传方》、《神仙服食经》、《修真秘旨》、《神仙芝草经》、《神仙感应篇》、《太清石壁记》、《遁甲书》、《真诰》、《修真指南》等。以上书目均为武当山道教医药必藏之书。有些书乃为本山道医亲自撰著,:“曜仙”乃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他晚年学道,在武当山隐居,自号“曜仙”玄洲道人。后在道教医学上造诣甚深,著有较多道教医药专著。张三丰亦是武当山著名道士,著名武当道教医学家,人称“七针先生”。当然:武当山道教医药也汲取了中华传统医学中很多宝贵知识,才使它能更好发展至今,如:道教医药理论经典之一《太平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武当山道教医药认定为最早的道书,《太平经》中载有:“炙针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炙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恶害也。针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义斩伐也。”此为当时盛行针炙疗法。《太平经》中还有运用动、植物药物的方剂来治疗疾病的记载。如:“草木有德有道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为草木方,此谓草木神也。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跂行之属,能立治病。”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一书中对人体五脏所藏之神有明确表达:“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很显然《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运用了《黄帝内经》的医理而对《道德经》中“谷神不死”思想的阐发。在武当道教医药另一部经典《黄庭经》中更汲取了中华传统医学中很多精华,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达到以医传教,以医助道的目的,如《黄庭经·心典章第三十一》言心之功能时则“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心典一体五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幕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从以上《黄庭经》所载经文可以看出,它依据《黄帝内经》传统医学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宗教特点,封以道教所信奉神灵名号,将其宗教化。此类例很多很多。一千多年来,医道两家就在互融互取、互相促进得以共同发展。笔者认为,道教有其宗教特点,受外界干扰相应较少,武当道教医药不管是吸收古今名医的经验,还是自己在临床的习医心得,均能较好保存,很少外传,所以武当道教医药存有很多宝贵资料有待我们整理,有很多的好的方技有待我们来验证。

讨论:

道教是中华汉族宗教,武当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武当道教医药代表了道教医药重要部分。从历史发展和思想渊源上分析,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创兴与中华传统医学的起源、目的和思想体系的建立,均有共通之处。二者均继承了原始祖先——炎帝神农氏的衣钵,利用了太古及上古时代先民们在医药及养生方面的科研成果,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古代的巫医、方仙道、黄老道的宗教活动实践,为武当山道教医药和中华传统医学的萌芽、生长、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二者日后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了同根、同祖、同目的、与巫有缘、二者相近、理论互融互补、相互促动、共同发展的讨论。其实二者的关系远不止这些,“医道同源”的真正含义,是医、道两家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其中易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老子的哲学思想都是中华传统医学和武当道教医药的各自理论体系建立的活水源头。

关于易学与中华传统医学的关系,古代医生论及颇多: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说。张介宾早年曾认为“医有《内经》何借于《易》”,中年以后,“学到知羞,方克渐悟”,发出了“可以医而不知易乎”的感慨。传统医学界,历来有“医易相通”之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易经》是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动静变化之理的专著,传统医学旨在研究人体阴阳盈虚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都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武当山道教医药和易学的关系更是密切,武当山道教有“无易不成道”之说,当你游遍武当山风景区各殿堂、道院,均能见到“八卦”、“太极”图案。武当山道士陈抟,是唐宗年间毫州真源人,在武当山炼睡功12年,悟出《易经》中的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说明人身脏器(肾、肝、心、肺、脾)部位。写出了《指玄篇》、《无极图》、《观空篇》、《阴真君还丹歌》,将《易经》的理论与道教炼丹及武当道教医药的临床使用作了有机的结合,对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战国末年至两汉,阴阳五行学说流传甚广,被传统医学及武当道教医药吸收。在医、道两家标志性理论著作中都作为最重要的资料使用,在此不多赘述。老子是道教鼻祖,他的哲学思想是武当道教医药重要思想渊源的理论基础,这自不待言。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思想渊源,故以黄帝命名书名。并运用黄帝与臣子岐伯问难的文体来阐述医理,以老子哲学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广泛影响并渗透到《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中。在《灵柜·岁露论》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与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思想的治病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黄帝内经》继承了这种思想:“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治疗方法与老子的思想完全一致。笔者因水平所限,文中定有不足处,请同道不吝赐教。

(作者系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都是言之有据的,楼上你们几个一知半解的家伙,只知道人身攻击,言之无物,言之情绪能解决什么问题?

再次声明中医的医疗理论来自道家思想体系。道是源,医(术)是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是第一财富!西医中医都是战友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119622_d.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功耀、方舟子和凤凰卫视

王明华



方舟子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47406879010006l2)说10月19日晚和张功耀去凤凰卫视录制“中药是否还值得信任”的辩论节目。我是西医,实在看张功耀先生对医学科学对中医过于无知,忍不住出来打抱不平,稍一研究则《揭穿张功耀五大伪科学》,张先生至今不能自辩,我向方舟子先生也发出邀请讨论中医,有关论文如下: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基础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091105_d.html

和为贵,客观评价张功耀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075177_d.html

欢迎王新军回头是岸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061036_d.html

中医应有客观和科学批判,不能主观加运动废除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031316_d.html

希望和方舟子先生共建中医问题科学讨论平台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001046_d.html

歪批中医歪批祖宗就是伪科学败家子!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992735_d.html

愿与方舟子先生商榷:中医之真伪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975965_d.html

张功耀的丢人现眼怎么还有脸存在?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941930_d.html

现时中医之糟粕和精华的分析归类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757239_d.html

简易识别伪科学的三大经验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733512_d.html

揭穿张功耀的五大伪科学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401759_d.html

看张功耀的学术造假和涉嫌家谱造假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372683_d.html

王明华回复张功耀《由芝诺原理而论“西医问题”》  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131284_d.html



  三次学中医,四次否定和认识提升

王明华



我是西医,热爱科研,从来反对迷信和伪科学。因研究健康时代中国新医学发展问题我与中医朋友探讨,知道了网络上有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的浩大声势,因而加入了科学讨论,学习研究却发现了“以科学名义”的科学哲学教授张功耀先生依据的却是“五大伪科学”!目前张功耀先生自知理亏封闭博客,不敢正面回答《揭穿张功耀的五大伪科学》,掩耳盗铃却利用宽松政策组织“签名”搞运动,无理取闹实在丢人现眼!甚至以“科学”为盾,继续享受“张氏幸福”,声称要反对群众呼声和政府决策不变。我和王新军都共同为张功耀的将来担心!王新军已经回头是岸,我希望仍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张功耀先生也能回头是岸。张功耀先生知道:科学家敢于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批判自我也是提高自我。我愿意将亲身经历公布于众:三次学中医,对中医有四次否定和认识提升。我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望能抛砖引玉,接受各方更多批评指正,也供张功耀先生参考。



我的第一次系统学中医是在大学里,当时我们77级虽然读书很认真,但学习了中医也对中医相当不以为然,认为中医理论自相矛盾,诊治方法不统一,更多只的是历史。当时我和中医学院的朋友开玩笑:“你们不要自夸中医博大精深,也不要希望中医和西医能够平等,中医西医的英文概念泾渭分明:你们学的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我们学的则是MWM(Modern Western Medicine),传统中国医学末流还能和现代西方医学主流抗衡?中医的基本理论、疾病认识、临床诊治、社会影响,都已经被西医全面压倒,中医学的科学性已经不在临床,应该是在研究历史演变和被西医自然替代的客观规律之中。”我自己曾有这样的错误观点,所以我当然也能理解张功耀先生的认知和心态,第一篇博文《评“张功耀现象”》(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119989_d.html)我同意有“张功耀现象”,提出还有学医恨医的“西医张功耀现象”,所以不希望看到“张功耀现象”的进一步人为扩大和蔓延!



82年毕业,我分配在浙医二院骨科,两年后我又成为浙医首位骨科研究生,科研是我的特长。我喜欢搞临床研究发明,对于夹板牵引系统有兴趣,当时天津医院小夹板研究走向世界和由此产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成果使我对中医的观点发生了转变,于是第二次系统学习中医,这次是为了研究创新为了临床出成果而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两个理由:一是西医基础日强,却越发现西医诊治手段有问题,临床上有西医中医两套功夫互补肯定比单纯西医更好;二是做研究紧跟西方文献的重复性工作意义不大,骨科的特色和创新可以中西医结合,只有特色才会成功,民族性才有世界性。



临床研究中学中医用中医都尝到了甜头,我开始能比较历史客观地看待中医,不但批判中医糟粕,也愿意珍惜和继承中医的精华。正如我在《评“张功耀现象”》中说的:我不同意张先生认定中医中药中的一切都是糟粕。大学课程中就有中医,当时也是必修课。我觉得中医阴阳理论挺有逻辑系统的,和现代的哲学、数学都很统一。当然我也认为五行的理论基础有矛盾,经络就更难被证明和理解。以后在医院又参加西医学中医,学会用一些方子看病,但我只是根据西医疾病开中医经验方,实际上是在用中药并不是用中医思维逻辑看病。但有些中药实在是很灵的,比如说用番泻叶通便,真有“单方一剂,气死良医”的感觉。搞中西医结合使我明白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想逻辑体系,西医有优势也有弱势,中医有精华更有糟粕。后来我进一步提出:医学就不应该分西医和中医,也不必要为了中西医结合而搞中西医结合。因为医学是科学,科学是不应该有国界的,“西医”和“中医”的区分和叫法本身就不科学。无论是用西医来限制中医还是用强调中医来排斥西医,都是片面的,无视现实的,强词夺理的,都不是科学的。



这时候我的观点认为西医开中药和中医开西药太普遍了,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医学的普及相互作用下,已经没有纯粹的西医和中医了,都有程度不同的中西医结合,中医也可以是MCP(Modern Chinese Physicians)“现代中国的医生”,这很象王新军在论战中提出过的观点:中国的医生就是中医!我当时就在《两个回帖有感》(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495778_d.html)予以高度评价:王新军提出了“中医”新的定义,提法新颖,给人启发,值得研究。



随着长期临床工作和研究的积累,我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慢慢地由“医术”转变到“医理”,产生了新的否定和认识提升。我又逐渐明白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想逻辑体系,不是可以轻易互相替代的。西医有优势也有弱势,中医有精华更有糟粕,西医和中医都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因此一切西医的错误,一切中医的糟粕,都应该坚决揭露和废除之;一切西医的成就,一切中医的精华,都应该坚决捍卫和继承之。中医之发展应该是非人为的科学自然,与西医互动互补的,既独立又统一的MCM(Modern Chinese Medicine),中医就是当代中国的医学整合,不同医学流派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整合。



健康时代使我形成了2firsr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我根据WHO的“health for all”号召研究新时代的健康医学,把健康时代在中国的实现作为己任。健康时代要求新医学不但要会看病,还要能看健康,还要能和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我越来越感到西医的问题比中医还大,旧西医与时代发展很不和谐。旧西医的方向、目的、模式都需要彻底的改变和创新。因此,我提出不但要“拯救中医”、还必须“拯救西医”!我现在第三次学习中医,不满足中医教科书,不满足所谓的中医元典《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部分章节,我在补读国学基础,领悟《易经》《老子》的象数理之道,以期探求中医的科学之根。台湾曾仕强教授的《大易管理》让我知道易学是科学,中国人是大易民族,现代化可以用易经的道理来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的《易道主干》和《中医哲学基础》给我重大帮助,在和他面谈交流后,我有了自己的《易道心得》;山西中医学院院长陶功定教授的《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同样让我对中医的本质有了新的思索和认识。



目前我很高兴自己终于能认识到:中医不但是中国的,而且就是世界的!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创建“天人合一”的医学,是歧黄之学、是杏林之德、是悬壶济世,原本就是医易相通,包容天下的。“中医”名称只是近代相对“西医”而产生,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并没有“中医”这个名字。我们今天讨论“中医”,必须历史科学地对待“中医”,拨乱反正,恢复“中医”本来的真实、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真实面貌。我因此以为“中医”的“中”,应该是“中道”,是“中和”,是太极阴阳图中描绘天地人万物发生发展无穷变化的那条反S曲线,是宇宙大人身和人身小宇宙,是生生不息和阴阳变化无穷,是人与万物、与社会、与环境的系统和谐与统一平衡。真正的中医是变易中有不易、道法自然而有简易的科学,是让人聪明、平和、长生的大智慧,真正的“中医”英文解释更应该是NBM(Nature Balanced Medicine)。中医就是自然平衡医学,中医就是争取人与自然统一,要求人和社会和环境能和谐发展,中医有宽阔的胸怀与各种学说和文化取长补短包容平衡。中医的医理以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为基础,实在是颠扑不灭的科学真理,实在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我是西医,我知道隔行如隔山,有经验的会诊医生从来都非常尊重其他专业,因为大家知道:在专业内我是专家,出了专业就是门外汉。医疗历来允许不同意见讨论,但却是需要资质、非常专业和理性的事情,从来是群策群力,互补互亲的。如今张功耀等非专业人士,一知半解却冒充全能,欲将医疗内部的不同观点人为扩大,进行互相攻击,实现你死我活,井底之蛙之豪迈,显得可气又可笑!我热爱科学,批判张功耀伪科学并不否定张功耀的其他。我认为张功耀先生敢于用真名发起网络科学论战的本身就值得尊重。实事求是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讨论是发扬理性,是汇集大家的智慧,是让大家都得到收益和进步。越是台上正方反方的对立精彩论辩,越是能促进台下辩友的互相尊重和友谊加深。



我反对西医和中医内斗,反对有害于学科发展的非理性非专业讨伐,我主张西医中医是战友,科学讨论的双方是战友。张功耀先生应该勇敢走出封闭和偏执:欢迎批评才有科学的发展,自封全知其实是真正的无知。我希望张功耀先生能为科学而善待批评,修正错误,回头是岸。当然如果我的观点有错,也希望张功耀先生指教,也欢迎其他朋友任何批评指正,我一定闻过则喜,勇于改错。我想,如果西医和中医都能认识各有长处和短处,互相学习,业内外人士都能为了发展医学科学的伟大理想共同追求,崇尚科学,共同反对伪科学,为形成互补统一的新医,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减少破坏更多贡献,世界将该多美好!





杭州王明华 06/10/22(系列文章和讨论见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在中医

王明华

我是西医,最近却外行论中医,深感学识浅薄认识艰难。网上找到中医药战略网(http://active.chinainfo.gov.cn/zyy3/info_more.jsp?COLUMN_ID=01),发现了一大批专家研究文章。细细读来,慢慢体味,却惊奇地发现: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



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医本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但是为什么中医中药却没有竞争优势?为什么在国内不断衰弱,成为政府不得不行政保护的“弱者”?为什么会被方舟子、张功耀等彻底否定而且还获得不少支持呢?原因很有可能是,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目前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华文化之根,越来越趋于被西化异化,越来越成为四不象般的怪物,越来越失去自己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并不是中医原来的文化本身出了问题,不是中华文化或中医的文化过时了,不是中医不再适应中国的科学进步和市场经济,主要问题在于中医教育者和行医者的本身不再清楚什么是中医。刘理想《试论近现代几项文化举措对中医传承的影响》认为:今天学中医都要借助于经过现代人“改造”的现代版本中医古籍来学习中医。中医古籍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繁体字变为简体字,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再“创造”,曲解在所难免,但有的解释离原意不啻于十万八千里。很多点校中医古籍的人士要么古文功底难称人意,要么远离临床实践,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是不难想象的,误人子弟,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显然,如此号称“中医”名不副实,已经失去了中道、中和等中医原始文化精神,是谓“中医”其实不再“中”医。美术家韩美林指出:“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当前许多打着“中医”招牌的教授和医师们,恰恰陷于“中医越来越少”的窘境。由于功利思维,由于文化缺失,由于自以为是和本身素质差,有许多中药产品被大量掺水作假,有许多中医只关心赚钱和自保,甚至一点儿也没有中医的骨气和自豪感,“不中医”了,“不文化”了,只不过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忘不了以祖宗名义强求政府保护,不想生生不息,所以成为懒汉!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根源在于“不自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走出误区  重铸中华医魂》指出:“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27万人,而据我们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中医发展走入了误区。”这样的统计数据令人震惊!中医都学过和考过如何开汤药处方,不开汤药处方说明中医传人对汤药处方没有信心!



当今的中医相当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还表现在呼吁别人来“解放中医”,还希望搞特殊设立各种中医药特区,甚至要求政府设立“中医部”、CCTV设立中医频道、等等。殊不知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如果中医不能自助,不能竞争,要靠政府靠政策和法律来拯救,即使苟延残喘又能坚持许久?拯救中医首先需要中医自己有自信!中医自己救自己!大陆中医有宪法保护,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优惠,县市均有中医院,全国有32所中医大学,为台湾香港各地境外中医羡慕之极,需要的是自我“解放”!医药因为有中华文化特色就需要“中医部”,如此逻辑推论,文化则不更需要有“中文部”和“外文部”之分别设立?还有一些中医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因缺乏自信所以承认中医不科学,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其中医研究和论文貌似“前卫中医”或“现代中医”,其实不伦不类,尽是西医的残羹剩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愿意看。此外,常见的“死脑筋中医”背后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只能抬出祖宗防止出错,言必论经,不敢变化,也使中医和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形式僵化,自我孤立。其实祖宗倡导的中医之魂是生生不息,强调人与天地互动变化无穷!



要解决当今的中医问题,关键是要抓内因这个主要矛盾,需要各路“中医”认识和恢复本来的“中”医面貌。我第三次学中医,开始懂得“中”医的核心是中道和中和(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136845_d.html)。“中道”就是承认客观,适应变化。太极阴阳图中描绘天地人万物发生发展无穷变化的那条反S曲线,是生生不息和阴阳变化无穷,是人与万物、与社会、与环境的系统和谐与统一平衡。在科学昌明,知识进步的今天,遵循中道的中医也应该承认西医发达技术高明的客观,适应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开放要求,不忘发挥自己的特色,追求与21世纪健康时代的医学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和谐统一。“中和”就是和为贵,就是与不同医学体系互补互通,互相学习和提高,而不搞互相封闭排斥、互相攻击和争斗。文化在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则承认差异和互赏。在这两方面我们不能搞颠倒了: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同而不和,小人之争。张功耀、方舟子可能已经不认同中国“和文化”的价值,更喜欢西方的“斗文化”,所以他们幻想把学术差异,把文化形态的客观差异升级为“用西医消灭中医”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中医”对本不是西医,更不能代表西医的张功耀、方舟子也以牙还牙,企图用中医反对西医,则背离了中和客观之本,也算不上是中医,更不能代表中医。置身在 “和为贵”价值传统之中,却说狭隘民族主义的话语,会降低“中医”自己,又被“西医”和别人孤立化了。其实,中医西医都是医学,有统一的医道:团结一切力量,全力为了人类的健康!



中华文化儒道释并存,是以包容和学习为特点的文化。古代中医能将乳香没药安南子入药归经,现代当代中医为什么不能将西医精华同样吸收和光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胡琴有二胡、京胡、高胡等,胡琴古代原本来自西域,最后光大在中国。佛教早在印度灭亡,与中华文化交融得到了新的生命。我以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正传,只要中华文化不倒,中医就有信心。“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医本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中药应该有竞争优势!应该在国内在国外逐步兴盛!应该成为政府弘扬中华文化的“强者”!



中医应该尊重科学,树立信心。张超中在《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性科学价值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指出:“与世界上其他感染SARS的国家相比,我国取得胜利的意义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我国的SARS感染人数最多,达到5327人,而死亡率最低,为7%(广州仅有4%),远低于11%的世界平均死亡率(香港更高,为17%)。在国家重视程度、技术支持力度和经济保障能力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独有中国成功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调查显示,这一结果与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而发挥的作用分不开,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给予中医药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如果能够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参与所取得的特殊性成就,创造发挥其特殊性的环境,使其变成普遍性的决定因素,那么,我国所相应取得的政治、文化、科学与经济优势将是不可估量的。同样,一旦中医药衰亡了,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SARS”事件提醒我们,我国尚存在潜力巨大的中医药资源。”贾谦《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2)》则进一步指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平均住院时间9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纯用中医药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到5月份共收治117名病人,10人死亡;收治病人中,中医介入治疗71例,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疗小组收治16名SARS病人,纯用中医药治疗,全部治愈,平均退热时间仅4.5天。广州中医介入SARS治疗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国最低,不到4%,低于全国的7%。北京有关权威人士称,北京中医介入抗SARS斗争虽然较晚,成效显著,介入后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10月联合主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医抢救了大量非典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迄今西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专家一致建议,治疗非典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尽可能早期全程、合理使用中医药;应将中医纳入公共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中西医配合治疗非典经验可作为其他国家防治传染病的参考。2003年4月13-15日,我们课题组赴广州调研中医治疗SARS疗效之后,写出了《中医完全可以解决非典问题》。”



同时,我注意到张功耀在博客中发表的王澄文章《中医能治非典?鬼扯!》(http://zhgybk.blog.hexun.com/5589293_d.html)王澄对WHO统计数字并没有异议,只是对中医疗效好的客观现象分析提出了“不可比”的各种质疑。对于王澄张功耀的质疑和攻击,中医专家、研究中医的硕士博士们应该有信心证明自己,令人信服地拿出进一步科学的回应。摆事实讲道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是西医和中医的科学大同,是文明和进步的根本途径。我希望中医找回“中”医,为差异和互动互补感到自信!我想用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http://news.qq.com/a/20061011/000887.htm)的一段话为本文结尾:“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小小的灵魂能这样,大大的世界为什么不能这样?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杭州王明华 06/10/28(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 本帖最后由 刘剑虹 于 2008-10-10 12: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需要科学界定和认识

王明华



“中医”需要科学界定和认识!这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记得上大学时,学习每一个学科、每一种疾病,都先讲定义搞清基本概念,以此作为共同理论基础和科学认识统一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方法。如今有关中医能否继续存在的问题的争论沸沸扬扬,从学术论战扩大到组织“签名”运动,引起了民众、政府和媒体的广泛重视,究其争论原因都是为了“科学”。但是理性看待所谓的“以科学的名义”,发现各路辩友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识还很不科学,因此没有共识,充满火药味和非科学的感性色彩。不明白“中医”的基本概念,如何能对“中医”开展科学辩论?“中医”需要科学界定和认识!



目前各种权威版本对“中医”的概念解释和定义说明并不统一,各家纷论,举例如下:西医教材首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6版《中医学》这样说:“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也必将为人类保健事业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该书主编李家邦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任教,正好和坚决反对中医的张功耀同校。中医教材我找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中医基础理论》这样说:“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是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治手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中医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也必将为人类保健事业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两段话说明医学界认为“中医药学”和“中医学”基本上是等同概念,都是“中医”。李经纬主编的《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第267页的“中医”词条有3个解释:(1)中医学之简称;(2)在中国从业于中医学术者,别于西医而言;(3)中等技术水平的医生。《千金方》:“古之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这使我们知道,中医学说、中医学者和中医术者都可简称中医,“中医”是相对于西医的近代俗称,古代认为“中医”只是医理和医技不高的医生。金魁和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第1954页的“中医”解释也是传统中华医学和中医师2种:(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2)Physician of TCM。《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互相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 则强调了中医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网络上也有民间中医认识到“中医”严谨定义的重要性,讨论“中医”概念(http://www.taoismcn.com/article/ ... %E5%D3%A6%CA%C7.htm)中医,《国语辞典》的定义为:“研习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生。”而较为严谨的定义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民间流传的,如刮痧、香灰、火灰、炉灰、烟灰、祝由十三科、符咒、术数,以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道藏》、敦煌文化、马王堆等出土文物(包括未出土的,失传的)记载……,和已经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中药、针、炙、推拿、按摩、火罐……。 全称为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另一名称为封建迷信,而迷信本身是什么还有待商榷或定义,如经络即是一例。



面对学院和民间关于“中医”的定义,我是西医却外行研究中医,深感学识浅薄认识艰难。但科学是没有禁区的,也不应该害怕困难。我参考各种“中医”概念定义,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提出了自己对“中医”的创新概念和歧义整合之孔见,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医”之科学界定和理清各方的混乱认识做出贡献,也望大家进一步科学批评指正。新概念如下:



“中医”是相对于西医的近代俗称,“中”泛指建立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基础上的各种治病和养生之道,“医”是与医学、医生、医院、医理、医术(包括中草药、针灸、气功等)相关的科学和文化的统称。



我的新概念强调,“中医”之历史名词并不传统,而是产生于近代,本身也不是精确科学定义,只是近代俗称,“中医”的叫法不仅有中华传统医学,也搀杂近代西医观点,名称起源时就已经有中西医学交流,才有学者和民间之区分。“中”不仅仅是中国这个地理概念,更要提倡和重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广阔和坚实的哲学基础,具有治病和养生并重的“中道”、“中和”之健康医学科学道理。“医”则是与医和相关的科学和文化,各种人物、事务、思想的可分可合可变的统称。



我一直想问张功耀,要告别中医,首先应该让人明白什么才是张功耀要告别的“中医”?方舟子的BLOG昨天发表文章,《网人评凤凰卫视中医辩论节目》(http://blog.sina.com.cn/u/47406879010006ph)也认为“关于中医是否应该退出主流医学的问题,节目中正反双方表达之观点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毫无共同语言,所以这样的争论很难有结果。”还有前天方舟子写的《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http://blog.sina.com.cn/u/47406879010006ow),方舟子的特色是打“科学”牌,提出“在有现代医学可做为对照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为容易。”方舟子说明三个观点为其基础:(1)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2)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3)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都相互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都无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独立科学学科。



我是西医,非常热爱科学,和方舟子学术观点不同,但一样坚决反对伪科学,崇尚科学论证、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我对西医和中医没有偏见一视同仁,《愿与方舟子先生商榷:中医之真伪》(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975965_d.html)我能理解和同意方舟子认为的“需要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的统一”,我也认为科学需要学习、需要创新、需要认真的态度和理性的研究,但方舟子“绝不崇古”并不是科学口号,因为科学承认历史和唯物,甚至认为“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同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而且无论民族研究、文化研究都也是科学。方舟子的第三个观点则更适用于各种医学,无论中医、西医都属于医学,“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研究生老病死和生命物质运动规律时,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但当医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时候,就不能把来自动物实验的自然科学结论简单地放大推论,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充分评估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是WHO健康概念的特征,见病不见人是旧西医的软肋,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统一是21世纪新医学模式进步和发展的必然。方舟子单讲科学,看不到医学的科学和人文交融,就是割裂了医学的完整知识体系。希望方舟子、张功耀能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我也一样,对中医是外行,只有不断学习和认识中医本质,才能对评说和批判中医有科学的发言权。



我在《现时中医之糟粕和精华的分析归类》提出中医的三类糟粕和三类精华;在《阴阳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基础》中阐述了中医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在《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指出:目前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华文化之根,越来越趋于被西化异化,越来越成为四不象般的怪物,越来越失去自己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在批判张功耀伪科学的同时,也在为中医的现状担心。真正的中医是变易中有不易、道法自然而有简易的医学科学,是让人聪明、平和、长生的大智慧,真正的“中医”英文解释更应该是NBM(Nature Balanced Medicine)。中医就是自然平衡医学,中医就是争取人与自然统一,要求人和社会和环境能和谐发展,中医有宽阔的胸怀与各种学说和文化取长补短包容平衡。中医的医理以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为基础,实在是颠扑不灭的科学真理,实在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医”,离“中”是近了?还是远了?



杭州王明华 06/10/30(系列文章和讨论见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是科学

王明华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的同源、同构、同道、合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正传,发生发展的基石也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观点,过去是科学,今天仍然是科学。21世纪进入健康时代,“天人合一”的科学价值更加明显,直指现代人类健康在社会和环境问题上的病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医以“天人合一”的科学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基础和价值来源,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自然就是“道”。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楷模。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小桥、流水、人家”所描述的融合于自然的健康甜美生活之画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掠夺自然,享受自然,对财富增长的追求一直是毫不怀疑的社会发展目标。当30位西方知识之士组成的 “罗马俱乐部”1968年报告《增长的极限》(http://www.epman.cn/book/growth)向世人敲响环境警钟后,世界开始科学回归“天人合一”。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依靠科技建立起对于自然的人类霸权,但是科学技术的不当发展使人类置于日益危险的被彻底毁灭的境地。当人类切实地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反过来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才重新发现“天人合一”的巨大科学价值。

在医学发展方面,情况也是一样。以旧西医为代表的与自然对抗型科学,以外部病原体为斗争目标,以抗菌素为科学武器,在发现和消灭细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战果。但是,21世纪是健康时代,我们看到目前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医学对“文明病”治疗控制无力和滥用资源和金钱的情况仍在加重,人类迷信于自我“科技进步”的优越性和严重忽视基本自然规律的恶果彰显。美国癌症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迪恩·伯克在为《现代医疗批判》写的序言中这样说:“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现行的、难以捉摸的和看不见的破坏: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食品失去了自然属性、对环境的毁坏活动不断增加。人类不再是死于衰老,而是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今天,它们已被接受为正常的死亡原因。流感、关节炎、消化不良、便秘、疼痛和内服药成了生活的一个个正常的组成部分……”。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同时,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对此,我的2first博客(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有系列详细讨论:《健康时代来了,西医三件宝怎么不灵了?》,《西医对亚健康怎么能继续束手无策?》,《慢性病怎么办?》,《药物副作用和医源性疾病》,《新世纪疾病-健康观念转变和数学模型》。

西方医学精英们已经认识到:在以往的医学科学发展历史中,人类是与自然对立的主动者;在今后的医学科学发展进程中,人类应科学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成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者,与自然和解、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开始影响西方,成为科学可持续发展之道的强大思想武器。

国内则刮起一股企图消灭中医的歪风,非医学人士的张功耀、方舟子等鼓吹彻底否认中医,也得到不少医学界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科学”就是“西方科学”,是人们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中医因为传统,所以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成为谬误和落后代表。更奇怪的现象是,一些和张功耀、方舟子斗争的中医人士,也盲目地认为科学来自西方,所以中医不是科学,因此错误地认为不能以科学评论中医,他们甚至以中医不是科学是前科学而自豪。这真是物极必反,两极相通。我以为,如果能认真地研究科学、研究中医,很可以发现中医的科学之根,“天人合一”就是明证。

一般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定义和概念也在变化,《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李醒民教授在北京大学科学史讲座《科学解释的历史变迁》(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1741)就论述了(1)古代科学中的科学解释:拟人说;(2)近代科学中的科学解释:机械说;(3)现代科学中的科学解释:嵌入说。文章结尾是最后的沉思,李醒民教授这样说:只是在嵌入说的科学解释中,人与自然才真正地融为一体: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人将自己对象化于科学之中,把自己的精神赋予世界,并在创造新世界中体现自己的本质。这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真正觉醒,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本来具有天然的同盟关系。但是,在拟人说解释中,人与自然的同盟是以扭曲的形态出现的,实际上是用神性排斥人性,造成科学与人性的分离。机械说解释同样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同盟,进而形成了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两类文化。现代科学和嵌入说解释正在把二者统一起来,建立人和自然的新的同盟,沟通人与自然的通信渠道,从而使科学具有人性,人性具有科学性。

以上种种说明:“天人合一”过去是科学,今天仍然是科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医过去是科学,今天也是科学。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为中医的科学正名,我的《两个回帖有感》(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495778_d.html)这样说:

这里不是中医和西医之争!应该是科学和伪科学之争!
一切西医的错误,一切中医的糟粕,都应该坚决揭露和废除之!
一切西医的成就,一切中医的精华,都应该坚决捍卫和继承之!



杭州王明华 06/11/03(系列文章详见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张功耀:这样的闹剧应该尽快结束

王明华



昨天查阅和讯博客热门事件关于中医的内容,点入albert7835,原来就是张功耀博客。看到张功耀最新发表的文章《这样的闹剧应该尽快结束》(http://zhgybk.blog.hexun.com/6325639_d.html),尽管我和张功耀有完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结论却相仿:也觉得这样的闹剧的确应该尽快结束!



张功耀的新文章挺有趣的。首先,他的主观就是“科学”,他不用任何论证和解释就可以“科学”定论:“像《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医不容置疑论’,《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取消中医即取消传统文化论’,都是错误的,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然后,张功耀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众所周知,以传统方式接受中医教育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披一身‘爱国主义’盔甲,发动了对一种正常的医学批判活动的文化围剿。今年的这场文化围剿闹剧,是针对我的一篇学术论文开始的。我是已经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25年的大学教授。”张功耀以为顶着大学教授光环就高人民群众一等,也可以因此攻击政府:“某些政府发言人在表达政意的同时,又带头谩骂,这就在民间非理性的国民情绪之上起到了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张功耀最后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阻碍和压制我们继续进行这样的研究。以扣帽子、打棍子的‘文革遗风’来煽动非理性的国民情绪对我们进行围攻,更属不智。解铃还须系铃人。挑起这场围攻闹剧的,是那些至今缺乏文化教养的人和部分既得利益者。我们呼吁这些人,尽快放弃通过谩骂和打压来赢得一场学术争论的企图,结束当前的闹剧。”



分析一下这场闹剧的起因:就是张功耀自己对流传千年的“中医”乱扣帽子、乱打棍子,非理性地煽动国民情绪,制造伪学,装神弄鬼,围攻中医,要挟政府制造了闹剧。张功耀不懂医学也不通科学,以“科学”、“哲学”、“教授”自居,就不负责任地乱下结论乱说话,自相矛盾逻辑混乱,五大伪科学至今不能解释,令全国人民耻笑!给“科学”、“哲学”、“教授”丢脸!的确,“解铃还须系铃人。”挑起这场围攻中医伪科学闹剧的,就是张功耀本人!我们呼吁张功耀尽快放弃通过谩骂和打压来赢得一场学术争论的企图,做一些实在的学术研究,开放自己的博客评论功能,回答并反省自己的伪科学劣行,结束当前的闹剧!



身为西医的我,坚决反对中医的任何糟粕和其伪装,《“中医”需要科学界定和认识》(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258566_d.html),应该研究《现时中医之糟粕和精华的分析归类》(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757239_d.html)。但是张功耀先生以个人主观认识为出发,进行泛化和绝对化的定论,对“中医是什么”的概念还没有搞清楚,随意“告别中医”是一种非理性、草率和鲁莽,刻意引发西医和中医的争斗和内耗更是有害无益的。我8月14日发表《评“张功耀现象”》,半个月中认真研究张功耀并发表系列科学质疑文章。我研究发现“张氏芝诺原理”是学术造假,张功耀家谱也是造假。张功耀不敢正面回复,掩耳盗铃地在其博客中删去他自己的《由芝诺原理而论“西医问题”》和全部相关的评论文章,另外又制造了轩辕黄帝祭祀的闹剧。8月30日我写了《揭穿张功耀的五大伪科学》(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5401759_d.html),当时我的想法是:张功耀先生不解释清楚伪科学,怎么还会以“以科学的名义”继续胡闹?这样的闹剧应该尽快结束!



张功耀新文章这次又发明了伪谬的“张氏语言特色分析”。和讯博客“张功耀专访”有数千网民回复记录在案,90%以上反对张功耀的错误,而张功耀却用新发明的“张氏语言特色分析”得出违背基本事实的结论:“6个人,用车轮战术轮番发表毫无创新意义的污言秽语,不厌其烦地用大致相同的语句对我进行了围攻。”张功耀通过颠倒基本事实,在学术上不能为五大伪科学自解,却敢于挑起“征集签名”的政治运动,错上加错地进行丢人现眼的恶搞。卫生部10月10日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取消中医言论和做法,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张功耀当时日子不好过,10月16日发表《对当前媒体炒作“取消中医”的声明》(http://zhgybk.blog.hexun.com/6056883_d.html):“今年4月,我在《医学与哲学》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来,一直恪守进行学术研究这个范围,其中主要是哲学和科学史。但是,自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发表不赞成取消中医,同时承认中医有些问题的讲话以后,一些媒体反而开始炒作中医中药问题。这种炒作,大有影响我们进行正常的、理性的思考的趋势。这几天,我自己也疲于奔命,赔进去的时间很多,活得很累。……我被推到了‘反中医的领袖’位置以后,我的其它学术工作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我是一个谦卑的人。我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我的研究工作。请大家尊重我的这个生活习惯和生活意愿。我现在很安全。没有任何人指示我,也没有任何人威胁我。我实在是太累了。深刻体会到了‘名人不好当’的滋味。于是,发表上面几句声明。张功耀”可笑的张功耀真的“恪守进行学术研究”?张功耀的签名运动也属于“恪守进行学术研究”?昨天的张功耀歪曲事实,以受众人迫害自居,就是为了倒打一耙,把“张氏恶搞中医”的恶果和责任转推给卫生部和媒体!而今天的张功耀竟然全然否定自己,用 “张氏语言特色分析”否定自己以前的结论:“自从我国非理性的国民情绪被推波助澜之后,网络上谩骂我的人数增加到了大约18个人。这样的谩骂,其实对于一个敢于追求真理的学者来说,并不起任何作用。” 张功耀就是这样健忘和思维混乱的“学者”,如此敢于目无客观事实和敢于不负责任乱讲话就是“敢于追求真理”吗?



网友fgonline(http://blog.phoenixtv.com/user1/yhyxt/archives/2006/397106.html)说:“张功耀的胆子也忒大了点,不惜冒身败名裂的风险,以博取个人的功名。但是我们是否因为出了个如张功耀这等不学无术、欺世盗名、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教授、博导,就要发起一个取消教授、博导制度的签名运动呢?……出了如张功耀这样胡思乱想,东拼西凑的低能儿,中南大学教授的含金量可见一斑。长此以往,听之任之,中南大学可以休矣。政治痞子的确可恨,尤其是投机不成便顺手牵羊,混迹学界的破落子弟。张功耀早年就是一政治学徒,仕途不畅又改玩‘哲学’;可怜他那基因里如何找得到思辨的种子,于是到自然辩证法里去找出路,但是数理化不通又怎奈‘自然’何?于是来玩玩‘社会发展研究’……上述种种说明张功耀的无知、无耻、无聊,有辱名校,有辱斯文。我也是中南大学的,我为与张功耀之流同朝食禄感到羞耻。”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的闹剧应该尽快结束!



杭州王明华 06/11/04(系列文章详见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鞠 曦: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http://www.xindaojia.com/bbs/dis ... p;star=1&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http://www.51lunwen.com/details/lw200708211315416540.html




发布时间: 2003-9-26作者:鞠 曦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无忧论文 【http://www.uklunwen.com】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无忧论文 【http://www.uklunwen.com】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剑虹 于 2008-10-10 10:34 发表
http://service.ilib.cn/Search/Search.aspx?Query=%e5%8c%bb%e9%81%93%e7%9b%b8%e9%80%9a+%e9%81%93%e6%95%99%e6%96%87%e5%8c%96+%e4%b8%ad%e5%8c%bb%e5%85%bb%e7%94%9f

从"医道相通"透视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的 ...


指导中医思想的"道"不是道教.

道教是宗教,而道是一个哲学,医学是应用科学.

宗教可以代替哲学指导科学么?当然不可能!这个在历史上失败的案例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剑虹 于 2008-10-10 13:31 发表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http://www.51lunwen.com/details/lw200708211315416540.html




发布时间: 2003-9-26作者:鞠 曦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 ...


道教哲学是什么?

宗教哲学这个概念不严谨.


宗教是宗教,哲学是哲学.

你转的文章很长,但如果要用"宗教哲学"这样的概念,我认为这个论文的作者严谨性实在有待提高,他起码还需要交代一个问题------为什么道教这个宗教需要和哲学要混在一起,组成"道教哲学"这个概念,它的来源\它和"道家学派所推崇的哲学思想"的相同和不同.

如果道教可以弄出宗教哲学指导中医,是否西医需要上帝做后台?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10-10 14: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剑虹 于 2008-10-10 13:31 发表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你知道这个文章的作者在说什么吗?他这个观点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要病人炼内功丹法?内功为主?那么,医院就是道教内力学习学院了.......

[ 本帖最后由 qinqincaoa0 于 2008-10-10 14: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10-10 14:18 发表


指导中医思想的"道"不是道教.

道教是宗教,而道是一个哲学,医学是应用科学.

宗教可以代替哲学指导科学么?当然不可能!这个在历史上失败的案例太多了!!! ...


我只是侧面印证一下,这些文章不是我写的。


再者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个范畴,我觉得大家总是混淆一谈,令人缺乏交流平台。本人其实也在治理于道家学说的脱玄学化。本人对道教以及前道家的一些糟粕的东西也严格持批判态度。

再次声明:道家与道教不是一吗事!再者狭义门派而言的道家与大乘广义道学体系更不是一回事!

我所强调的“大乘广义道学体系”,才是与朋友【道医同源】的那个根蒂处的“道”(道体之道)内涵与范畴的两者统一。

魔鬼存在于细节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10-10 14:30 发表



你知道这个文章的作者在说什么吗?他这个观点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要病人炼内功丹法?内功为主?那么,医院就是道教内力学习学院了.......


这个问题,我与朋友意见一致。对于尚未验证的事物,不能大规模铺开,仅仅容许小范围试验。即,我们也不否认气功丹法的科学性,但是在没有彻底明白原理以及逻辑过程的时候,容许个性探索,但是反对大面积推广。

主要是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剑虹 于 2008-10-10 12:41 发表
我说的都是言之有据的,楼上你们几个一知半解的家伙,只知道人身攻击,言之无物,言之情绪能解决什么问题?

再次声明中医的医疗理论来自道家思想体系。道是源,医(术)是流。 ...


你才是真正的不学无术,你连一知半解的程度都没有。
你罗罗嗦嗦的长篇大论,这些东西中医本身就有其精华,扬其糟粕。你硬是要把已经扬弃的道全盘赋予中医,把中医偷换成为道医,你能忽悠谁呢?
在我看来,你就是一个和法×功走火入魔的门徒没有什么区别。
不要说我对你搞人身攻击,你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大义大道,我再说一次,中医本身就有其精华,不需要你额外再添加。你想把中医说成是道医,你是痴心妄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nqincaoa0 于 2008-10-10 14:20 发表


道教哲学是什么?

宗教哲学这个概念不严谨.

宗教是宗教,哲学是哲学.

你转的文章很长,但如果要用"宗教哲学"这样的概念,我认为这个论文的作者严谨性实在有待提高,他起码还需要交代一个问题------为什么道教这个宗 ...


1:不要闻宗教色变,这是误区之一。诚然宗教有很多糟粕在其间,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因哽废食。作为一种思想其价值绝不能因唯心唯物的二元争拗而彻底否定对方的阴阳两面的共存性。

道家与道教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等同条件。道家是源,道教是流。

2:我再次声明:道家思想不是可以类同道教思想,甚至狭义门派而言的道家思想,也不是我所谈及的大乘广义道学体系。

3:我承认对中医临床研究并不比各位强,我只是研究新道家思想,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道医两者在理论层面的可交流性与可触类旁通性,于是把新道学研究的成果以【假说立论】的科学严谨方式与各位分享探讨交流的空间。我并不强调自己把握究极真理,只是期待有人能在实践领域验证我的哲学思想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我的目的。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基本信息 于 2008-10-10 15:52 发表


你才是真正的不学无术,你连一知半解的程度都没有。
你罗罗嗦嗦的长篇大论,这些东西中医本身就有其精华,扬其糟粕。你硬是要把已经扬弃的道全盘赋予中医,把中医偷换成为道医,你能忽悠谁呢?


你与以科学反中医的完全是一路,一个极左,一个极右。与你没有什么好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强调一次,中医理论里面,的确是很多道的内容,但是这个道,已经是中医经过继承,经过扬弃的,是吸收了道的精华,抛弃了道的糟粕,已经成为中医系统本身的一些组成部分。中医还有其他许多各家的精华,不仅仅是道。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很明确了,我反对把中医说成是道医。就好像现代的军事爆破工业,均来源中国古代的火药术,难道我们还要把军事爆破,说成是中国人的专利,需要不断的去研究中国古代的烟花爆竹吗?
而哪位说道医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井底之蛙,以为把道重新赋予中医,就能让中医获得什么新生。岂不知,中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医不需要额外的道的理论再次赋予,道的一些精华,本身就已经被中医吸取了,一股脑把道的全部赋予中医,如果你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至于给中医开的药方,你看看,出来了吧,马脚出来了吧,还炼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和法×功式的走火入魔有什么多大区别?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难道我说你把中医偷换成为道家养生学有什么错误吗?
你可以把你的道,你的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道的理论,赋予道家养生学,你爱怎么折腾都可以。但是不要附加在中医上面。因为中医不需要你的这些,也不稀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4:15 , Processed in 0.04404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