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空旷的心

◆◆教授不识数,谁也挡不住—评张宏良的宏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kino 于 2008-8-4 16:43 发表


我有一句对你人身攻击了么,你倒是找出来看看。你这句话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对我人身攻击了?现在的人好奇怪,人家说说感受就成了人身攻击了,你们可以评述别人,我就不行了?我要说什么也是我的自由,凭什么只许你们表示看法?还有 ...



莫名其妙……连“撞枪口”都说出来了。人身攻击是指不实的攻击性指控,这个你没意见吧?

你说“显得你们很高明啊”“讨论来讨论区就是少女卖   淫问题”   然后总结我们的做法毫无意义。这是不是不实的攻击性指控?
这不算人身攻击么?    你做了这样的表述,我批评你有人身攻击,这是不是存在的,实质的? 我有没有做不实的指控?

[ 本帖最后由 illidanyyh 于 2008-8-4 16: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llidanyyh 于 2008-8-4 16:47 发表



莫名其妙……连“撞枪口”都说出来了。人身攻击是指不实的攻击性指控,这个你没意见吧?

你说“显得你们很高明啊”“讨论来讨论区就是少女卖   淫问题”   然后总结我们的做法毫无意义。这是不是不实的攻击性指控?
这 ...


最烦跟别人争吵网特啊,人身攻击什么的了,得了,我也不跟您吵了,我也没看出来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算我懂得没你们多,我也不看了。我不喜欢耍嘴皮子,我还是去看看专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kino 于 2008-8-4 16:51 发表


最烦跟别人争吵网特啊,人身攻击什么的了,得了,我也不跟您吵了,我也没看出来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算我懂得没你们多,我也不看了。我不喜欢耍嘴皮子,我还是去看看专栏了。 ...


华丽丽地吐了,这种“算我懂得没你们多”,“我不喜欢耍嘴皮子”(意思是对方在耍嘴皮子),“最烦什么什么”。用一个清高的态度一下子离开。您以为这种手段很礼貌还是很高明呐?别人刚刚把问题指明白,就一下子避开,表述类似“不和你争了”的意思,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
要是在正式的场合,早就被骂死了

[ 本帖最后由 illidanyyh 于 2008-8-4 16: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约2000万少女被迫卖淫,创造的收入占GDP总量的6%,相当于1万多亿人民币,这种肉体积累是世界历史上除日本之外绝无仅有的现象
-----------------------------------------------------------------------------------------------------------------------------------------------------------------------------------

看到这个我虎躯一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看过张宏良的几篇文章,
个人感受是张指出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另一面和其存在的危险性,
这和我们国家这几年的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转型的政策是不冲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cumen 于 2008-8-4 17:11 发表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看过张宏良的几篇文章,
个人感受是张指出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另一面和其存在的危险性,
这和我们国家这几年的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转型的政策是不冲突的。 ...


说问题没人反对,但是说什么都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啊,比如张教授要不是教授或者他文章中不用任何数据,当然没人会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看吧”网友是神童李剑芒本人吗?
附录:驳张宏良教授的“精英卖国论”
剑芒
张宏良教授的很多文章我拜读过,总体感觉是逻辑性不强但蛊惑性很大,擅长使用非中性词汇。如果张宏良是一位政客,这也没什么不妥。但张宏良却是一个学者,这使得我对他作为学者的中立性,严谨性产生怀疑。当然的学者里,有点本事的卖给精英赚大钱,没本事的卖给“左派”赚小钱。有人等着眼珠子、脱了裤子卖,有人羞羞答答地立个牌坊卖。赚小钱的当然看赚大钱的不顺眼,希望也能得势赚大钱。
  我不是学者,没必要遵循学术的严谨性和中立性,但在张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及的领域却是我的专业。你在我不懂的领域怎么说我不管,但跑到我的领域胡说八道,怪不得我不客气了。我在此想批驳的文章是《出卖国家利益的买办精英集团》。这篇文章的蛊惑力极大,这个巨大蛊惑力来自人民对银行业不熟悉。银行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心脏,且他的企业结构与其它企业相差巨大。由于它的这个特殊地位及特点,银行业的道德标准要求极高。这就产生一些特殊的行为规则。不明白这些行为规则而拿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理”来解释银行行为就有些别有用心的味道。
  我对银行的兴趣来自我的教育背景及职业经验。在MBA读书时我是金融学,会计学,及银行管理学“数字”课的佼佼者。毕业后银行管理学教授利用他个人关系把我引荐给加拿大银行家协会和比利时银行家协会。这使我在银行管理理论领域忙活了8年。与教授合作,在我手下培训过的荷兰,比利时,加拿大银行管理人员不下百人。至今荷兰ING银行,ABM AMRO银行,加拿大银行家协会,比利时银行家协会,Nyenrode大学使用的银行风险管理培训软件还是我在1999年前后编写的。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对银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张教授不在一个台阶上。
  张教授精英卖国论的基点是外资在国有银行的投入得到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比方说张教授众多例子中的第一个例子:“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 1.16元。上市后,按照 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所以精英们在卖国!
  让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
       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我不知道张教授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现在让我们看看银行业。几乎没有一个公司没有债务,但除银行业外,如果公司的债务超过公司股东资产(原始投资+利润截流),这个公司就相当的危险。但银行是一个怪物;它的债务可以达到股东资产的10倍到20倍。所以银行基本上是拿别人的钱赚钱的公司。如果银行允许向其它公司那样冒险,那么如果银行赌赢了它将“海赚”,如果赌输了存户倒霉。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不道德行为会引发社会骚乱,政府是不允许这种行为的。所以在任何国家,银行是不允许不道德的人(如有犯罪历史的人)经营的。不光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银行安全建立了银行风险管理标准。这个标准原来称BASEL标准,现在标准的第二版已经出台称BASEL II(我曾在2005年培训47名ING银行全球年轻信贷管理者,目的就是熟悉BASEL II及一些新的风险衡量方法)。 BASEL II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银行自己必须有“足够”的股金使得银行在遇到意外恶性坏账时不至于倒闭。有人说中国银行没问题,因为如果银行坏账太多,多印点钱不就齐了。如果国家经济真的那么简单,我们就不用干活了,光印钱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中国银行在引进外资之前是什么样子呢?中国银行的坏账能把任何外国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吓死。如果中国银行市场开放,所有中国银行将在短期内被外国银行竞争倒闭。但中国已经加入WTO,加入WTO的条件就是开放中国市场,其中包括银行市场。你想赚别人的钱,不让别人赚你的钱,天下没有这种道理。但外国人理解中国银行的危险状况,所以把银行市场开放推迟到2008年(就是今年,还记得老胡一再强调金融安全吗?)。可中国各银行的坏账无法在短期内被利润冲掉!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大量注入新股金。
         这个新股金从那里来呢?两条路;中国股民,或外国人。第一条路的好处是肥水不外流,但坏处是鸡蛋装在一个筐里,一旦筐掉地上,整筐鸡蛋全完,这在风险管理上是最愚蠢的做法。加上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哪个不要命的敢把这明显害人的股票卖给中国股民,连深知内情的“精英”们自己都不卖,这说明没人看好中国银行。所以这批臭鸡蛋只能借着外国人正削尖脑袋往中国钻的机会塞给外国人。当然外国人也不是一帮傻子:“你塞给我可以,但得便宜点”。就这样我们自以为把一大批臭鸡蛋塞给了傻逼老外(注意美国的次级债也是这样塞给外国人的)。没想到,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张教授指着老外筐里的一批金鸡叫骂卖臭鸡蛋的伙计卖国贼。卖臭鸡蛋的伙计自己还在那里后悔他自己没买呢。张教授的指责是不是太可笑!卖臭鸡蛋的时候,张教授躲到哪里去了?
        如果我们非要骂某些人,让某些人为此负责,那我们来看看到底谁对此负责。是什么造成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是坏账!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坏帐?是因为大量的钱被借出去了,但又不还;是谁借了银行钱不还而造成这些坏账?国有企业!“左派”一边对国有企业痛心疾首,一边却忘记了早些年撒下的烂摊子,强迫后面人帮他们擦屁股。擦干净了他们反过来咬一口。这有点太不够意思了吧。张教授跳着脚骂的时候,想过这些事情吗?当然,或许张教授只需要跳着脚骂过瘾就行了。
      没有必要否认确实有不少搭车摸鱼的坏人,但更要警惕说歪理的人——而张教授,恐怕就是这种说歪理的人。
      张教授的言论有一个最著名的技巧,那就是虚构一个敌人,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敌人数量极大,但他又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谁,所以请他指出,以上这些人,到底哪一个是卖国精英。如果没办法指出,那么张教授是不是在和风车怪物战斗呢?

[ 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08-8-4 19: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然 于 2008-8-4 17:24 发表
请问“看吧”网友是神童李剑芒本人吗?
附录:驳张宏良教授的“精英卖国论”
剑芒
张宏良教授的很多文章我拜读过,总体感觉是逻辑性不强但蛊惑性很大,擅长使用非中性词汇。如果张宏良是一位政客,这也没什么不妥。但张宏良却 ...


不是啊,我说了我是转别人贴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录某个网友写的:节选其中一部分,有兴趣的网友自己去搜索
驳《驳张宏良教授的“精英卖国论”》




     张教授说买办精英卖国卖民一点不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到底是多少政府和精英们并不知道,但银行的死呆帐却一清二楚。而最关键的是,中国银行业怎样复兴他们心中根本没谱,难到中国银行业缺的仅仅就是资金吗?

    当精英们把国有商业银行推到外国同业者面前融资时,友邦马上就拿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说事儿,结果人家以极低的价钱就把人家想的拿到了。正如埃文斯所言,美国银行(原美洲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投资30亿美元,不到2年就在中国建设银行那里得到32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40亿完全可以抵消次级债的损失……。难到这不是卖国吗?



     按照剑芒的说法,中国的银行就是一篮子臭鸡蛋,“连深知内情的“精英”们自己都不卖,这说明没人看好中國银行。所以这批臭鸡蛋只能借着外国人正削尖脑袋往中國钻的机会塞给外国人。当然外国人也不是一帮傻子:“你塞给我可以,但得便宜点”。就这样我们自以为把一大批臭鸡蛋塞给了傻逼老外(注意美国的次级债也是这样塞给外国人的)……”那么,中国的银行到底是不是臭鸡蛋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去说,现在先讲剑芒先生的说法。实际上,中国的精英们并没有认为“老外傻逼”,玩金融的老祖宗老外们更不“傻逼”,他们“削尖脑袋往中国钻”干什么呢?很简单,就算没有政治上企图,最起码也要赚钱,这一点中国的精英们也都知道。但是,老外参股中国银行能不能赚钱呢?肯定能,只是怎么赚,赚多少的问题。这一点中国的精英们也清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银行根本不是什么“臭鸡蛋”,而是精英们配合老外们一起把中国的银行做成了“臭鸡蛋”,以使老们用很低的价钱买一篮“好蛋”--就算不是金蛋,也决不是什么“臭鸡蛋”。中国的精英们配合老外完成了这个任务,难到不是卖国吗?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并非“臭鸡蛋”,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看。一、中国银行的死、呆账是怎样形成的,遏制的根本办法是什么?这一点前面简单说了;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多大,怎样解决的,前面也简单说了。三、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怎样,这一点是最关键的。老外购中国银行看的就是第二点和第三点。而对我们自己而言,最关键是则是第一点。

      实际上,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非常差,即便国有商业银行不能盈利,它在中国也不大可能倒闭。所以中国商业本身并不是象剑芒所说的用什么“BASELII风险衡量方法”去防御风险防止倒闭;相反“把防御金融风险”常挂在口头的是政府,因为银行是“国家的”。正因是国家的,银行内鬼才会与外鬼相互勾结共同骗☆☆,同时也不用担心倒闭(就算真倒闭倒霉的也是国家和人民)。所以,为了“防止倒闭”,政府就会帮着中国的银行赚钱。老外们早看准了这点。事实也正是这样,中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手段就是赚取存贷利差,而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又让中国银行很难通过企业实现较好业绩;并且中国银行远没有外国投行的能力,所以中国银行整体来讲盈利能力是相当差劲的。



     尽管如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决不是什么“臭鸡蛋”,因为中国政府无时不在帮助它“赚钱”。这几年的房地产热让银行赚了个痛快,他们一边在开发商那猛赚,一边在购房者那里狂刮,结果老百姓的血汗钱也分别进了政府、银行和开发商的口袋。老外也分享了不少。


     剑芒说,“没想到,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张教授指着老外筐里的一批金鸡叫骂卖臭鸡蛋的伙计卖国贼……”,那么,中国的银行到底是不是“臭鸡蛋”呢?显然不是,因为“臭鸡蛋”根本就不能“孵出金鸡来”,卖给外国人也孵不出来。可现在情况是,“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难道老外有点“臭蛋变金蛋”之术?老外仅仅就注了点资,连管理都没参与,更没有实施什么战略性的投资计划,何以“臭蛋变金蛋”了呢?实际上,这就是精英们和政府的功劳----中国的财政经济帮了人家的大忙,当这种欢乐一时的泡沫经济行将破灭之时,银行死呆账问题又出来了,中国广东、山东、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总计因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呆账已过二万五千亿人民币,而此时老外不但本钱早收回去了,而且已经赚足若干倍了,只可惜赔死的却是中国的老百姓。

      剑芒的“臭鸡蛋”论很有迷惑性,也是卖国贼们普遍据以为理的幌子,这与厉以宁之流我“苹果树论”如出一辙。厉以宁称,“中国国企就象一筐烂苹果,有一些烂掉了,如果不拿出去(破产或卖掉),苹果树最后也会烂掉”,这种歪理谬论听起来好象挺有道理,可它们却故意混淆了概念,把资本品混在消费品里一起说。按照他们的“理论”,中国石油净资产也很小,也是个“臭鸡蛋”,也应拿到国外去卖,可就是没人去说,它为什么会这么臭的,结果真就卖了,最后怎样全国人都知道,老外赚疯了,中国股民赔蒙了-----所谓“臭鸡蛋变金鸡蛋”哪一个不是用中国人民油脂变的?如果真象剑芒先生所言,中国企业卖老外就会就成“金蛋”,那咱们什么也不用干了,卖国企就发达了,把中国的农业银行也贱卖,也让它变成“金蛋”,把中国也卖了,也变成“金蛋”……



      剑先生还说张教授先设一个“假想敌”,然后也不说出有多少就攻击它……还让张教授说出“谁是卖国贼”。剑先生真是太在才了,中国的银行没人卖,老外怎么持的股,又怎么获的暴利?贱卖国企的人不止有,而且还是一大批,他们就是左右决策层的某些所谓“精英”,一群十足骗子和小丑。关键是,让卖国贼们忽悠的那个阿斗才是中国灾难的决定者,而它在中国又出于政治避讳不便说的。这些败类都是中国人民的公敌,何谓“假想敌”呢?难到中国人都是“傻逼”看不出来吗?就只听张教授忽悠吗?剑芒你是太有才了,你才是一边假想,一边忽悠呀!


     “谁是卖国贼”不但张教授清楚,老百姓也明白,尽管没有一个汉奸说自已是卖国贼;尽管所有的卖国贼都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尽管所有的卖国贼都说自己爱国爱民“曲线救国”……但事实和历史会还原真相,这一点你也知道。
剑先生一上来就把自己介绍的挺堂皇,让人们知道他是专家。俺也承认你是专家。但你确实不是中国银行问题专家,更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你的专业是关于银行管理方面的,可能对私人银行或国外商业银行很有用,但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不管用,甚至不足以解释一般现象,不能解决一般问题,因为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跟国外你说的那些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剑先生开篇就骂张教授如何没挣到钱对某些精英眼红云云,但剑先生是心理学家吗?你如何知道的呢?中国有句话叫“不要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你的假想更有跟风车战斗的意味。



      张宏良用事实说话,用理服人;剑先生是用大头衔发言,用大帽子不让人说话------有点象精英或者政治流氓,你说呢?

[ 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08-8-4 19: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8-4 16:26 发表
在存量和流量没有指明的情况下要结合文章的意思来理解
既然是和GDP做比较,肯定是流量,GDP本身就是流量的概念,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么?


流量和存量,时期绝对数和时点绝对数的定义和关系可以查询任何一本基础统计学。

简单的理解,流量是各个时点的累加值。不同性质的流量比较(如prositude创造是总收入/GDP)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时间维度。类似的研究方法不胜枚举。前面也有。

张文此处是形容人数之多,危害之大。至于你非把累加这个词理解成一年,我确实难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建行贱卖论没有理论依据

关于建行“贱卖”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似乎还没有停止。6月5日,美国银行按2005年约定的期权价,以2.42港元一股的价格增持60亿建行股票;市场普遍预测,美国银行在其所持部分建行股票解除锁定后,会出售一部分股票以弥补自身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建行“贱卖”,美银“套利”,这是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对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宋逢明给予了明确的回应:“这种说法不成立,它其实是对现代金融学基本概念的错误理解造成的,会对社会产生误导。”

  宋逢明告诉记者,要正确理解这一事件,首先要搞清楚期权的概念。他介绍说,期权是一种衍生品,特征是交易日和交割日可能相距较远,达到几个月或是几年。而如股票这样的原生品则在交易当天或是几天后交割。

  “我们需要明确,衍生品的交易是在交易日完成的,交割其实是盈亏的实现,如果是现金交割则还包括变现。”也就是说,汇金公司和美国银行的期权交易几年前便已完成,行权日其实是交割日。他还指出,期权是特殊的衍生品,其持有者可以选择交割或是不交割,因此定价比较复杂。

  所谓“贱卖”和“套利”

  宋逢明表示,搞清了期权的概念后,便不难理解,所谓期权价是否合理,不能看几年后的交割日价格,而是应当“和交易日的市场均衡价格作比较”。

  他解释说,金融市场具有价值发现功能,均衡价格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所谓“贱卖”的价格,必须低于交易日的市场均衡价。但建行在选择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时,曾向20多家机构询价,最后,美国银行给出了最优惠的条件,这就是竞争得到的市场均衡价格。

  2005年6月,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以建行账面净资产的1.15倍购买25亿美元汇金公司的老股。

  宋逢明强调,这是一个反映了当时市场条件和企业价值的价格,不存在“贱卖”的可能。拿交割日价格和交易日的市场均衡价格做对比,这就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大家都熟悉的原生品股票为例,其IPO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是不同的。如果上述对比成立,那么所有没跌破发行价的股票都贱卖了。”

  “贱卖”在理论上站不住脚,那么所谓美国银行减持“套利”呢?

  宋逢明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根本没有理解套利的真正含义。事实上,套利是现代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解释说,套利出现的前提是偏离均衡价格,原生品(即标的资产)和衍生品(如期权)之间的平价联动关系被破坏。要实现套利,必须在交易日同时建仓,对高估这头做空,低估这头做多,套取无风险利益。

  “建行的股价和期权的价值并没有失衡,美银又如何套利?把行权价和当时市场价相比,认为是价格失衡,又是一个基本认识上的错误。”

  宋逢明表示,美国银行行权其实是实现对期权投资的收益。至于可能存在的减持,更多是出于流动性方面的考虑——美国银行不需要那么多建行股份。“这不是看空建行,因为建行的业绩有目共睹,美银没有看空的理由。当然,眼下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美银有可能看空大市,但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如何理解期权?

  在宋逢明看来,持“贱卖论”观点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建行和美银之间的期权。“期权是汇金和建行为美国银行提供的一个组合产品。”这个组合产品包括:一部分原始股、有一定行权价的期权和一份战略合作协议。而美银的出价即包括有溢价的股价(其中其实含有看涨期权的期权费在内),还包括战略协助的承诺,同时美银的加盟还向建行注入了自己的无形资产,类似于给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担保。

  他告诉记者,美银入股建行是以私募的方式,按照国际金融的业务惯例,私募价格可能会比公募低1/3以上,原因在于参与私募的都是有品牌优势的专业投资者,其不仅购买股票,也注入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可以看作是为公募提供担保。所以美国银行也注入了自己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看,期权不是白送的,它也是有价格的。

  外界曾有说法,建行提供期权,其实是对自己未来股价的看空。宋逢明表示,这种说法把汇金和美银之间的期权交易看成衍生品市场的多空大战,又是一种概念错误。“如果是多空大战,两方必定有赔有赚,是零和博弈。但事实上,这是一项双赢或者双输的交易安排。实际发生的情况是,通过期权交易,汇金和美银都赚钱了,多空大战从何说起?”

  根据期权协议,美银可在2011年3月1日前拥有从汇金公司购买股份的期权,最终持有建行股份可达19.9%。行权价格以IPO价格为基础,逐年提高一定幅度。建行IPO定在2.35港元,与1.15倍的价格比,可以保证汇金两年内每年有超过40%的年收益率。两年后期权行权价提高,加之较高的分红比例(第一年35%,之后45%),无论美银行权与否,汇金的收益都得到了保障。

  宋逢明说:“如果建行股价跌到行权价以下,美银可能不行权,也赚不到钱,但国有股东的资产也同样缩水。事实上,双方都有可观收益,且汇金的收益要远高于美银。这是双赢而非零和博弈。”

  如何看待国有银行改革成效?

  “贱卖论”不仅带来了“套利论”和“战投无用论”,甚至还引发了“股改无用”的争议。宋逢明表示,事实可以说明问题。

  眼下,宏观经济形势复杂,A股较高点跌去60%,房市交易量和房价同时下滑,通胀形势严峻。在上世纪上半叶,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前,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金融危机的真正爆发点是银行信用破产、发生支付困难,出现严重流动性问题。宋逢明表示,当前银行流动性不存在问题,也就没有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中国真正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的是什么时候?恰恰是5年前,也就是国有银行股改之前。”

  宋逢明回忆说,当时,包括前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曾担任美国政府经济顾问的索罗在内的多名外国经济学家都对中国提出了金融危机的警告,原因是银行坏账过多,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那时国有银行财务上已经破产,只是靠国家信用维持。政府果断决策,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从而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背水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宋逢明认为,“现在经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没有人担心金融危机,因为股改成功的国有银行是一道屏障。从紧的货币政策又将比较充裕的流动性保持在银行系统内,不会发生支付困难,可以避免因流动性问题引爆金融危机。”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7-07/00000381242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然 于 2008-8-4 17:24 发表
请问“看吧”网友是神童李剑芒本人吗?
附录:驳张宏良教授的“精英卖国论”
剑芒
张宏良教授的很多文章我拜读过,总体感觉是逻辑性不强但蛊惑性很大,擅长使用非中性词汇。如果张宏良是一位政客,这也没什么不妥。但张宏良却 ...


这些问题ofuku已经回答,再贴一遍没有意义。
分红和资本利得两项之和才是总收益,这篇文章连这样的问题也就缠不清。参考价值也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格拉底 于 2008-8-4 17:37 发表


流量和存量,时期绝对数和时点绝对数的定义和关系可以查询任何一本基础统计学。

简单的理解,流量是各个时点的累加值。不同性质的流量比较(如prositude创造是总收入/GDP)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时间维度。类似的研究方法不胜 ...


其实就是相对时间的数量吗?我的意思是,张说的是流量还是存量?GDP是流量,那么认为是一年的流量不对吗?那么如果2000万是存量那就向你说的合情合理了,但是咱们还是看原著,那里能够确认张说的是存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力挺楼主,驳得有理有据。
ofuku 不要喊口号,不要扣帽子,你想反对别人请用事实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8-4 17:44 发表


其实就是相对时间的数量吗?我的意思是,张说的是流量还是存量?GDP是流量,那么认为是一年的流量不对吗?那么如果2000万是存量那就向你说的合情合理了,但是咱们还是看原著,那里能够确认张说的是存量呢? ...


我反复说是两个流量在对比,何曾说过prostitude创造收入是个存量!难道是同时做的生意?

[ 本帖最后由 苏格拉底 于 2008-8-4 17: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格拉底 于 2008-8-4 17:50 发表


我反复说是两个流量在对比,何曾说过prostitude数量是个存量!


刚才可是说我是把存量理解成流量了。如果是存量还好点。问题是如果按你说的“存量是指一个时点上的量 流量是指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量”,并且2000万是流量,那么这一段时间到底是哪段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如果2000万是改开放后强迫少女卖X的总量,相对一年的叫做存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8-4 17:57 发表


刚才可是说我是把存量理解成流量了。如果是存量还好点。问题是如果按你说的“存量是指一个时点上的量 流量是指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量”,并且2000万是流量,那么这一段时间到底是哪段时间? ...


回去看我的回帖吧,呵呵,这么基础错误我还不会犯。
第二个问题,请去问问张宏良。他每句话都够写一篇文章了。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一定要把你的观点拿出来反驳他,而用他文章中的数据去反驳他根本就是打人打不到要害上。

[ 本帖最后由 苏格拉底 于 2008-8-4 18: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敬礼 于 2008-8-2 17:51 发表
大家又争论开了,有舍本求末的感觉。张宏良关于银行贱卖的文章,初读让人震惊,言论的过激和数据的夸大,感觉确实存在,但仔细思考,文章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对待新一届ZF注重民生是支持的,这或许有争议,我们 ...

支持读文章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格拉底 于 2008-8-4 16:16 发表


将流量理解成存量难道不是你的错误?
我不承认这篇文章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但是起码他说的道理是应该体会的到。


这是你说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5 16:21 , Processed in 0.05876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