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空旷的心

◆◆教授不识数,谁也挡不住—评张宏良的宏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8-3 17:43 发表


我开始觉得张教授是发的学术文章,但是计算以后发现不能算学术,学术文章的前提是严谨和中立,张教授似乎做的都不好。我不是科学家,虽然不能做到最严谨,但是相对张教授我觉得我是严谨的。在这里我代表我自己向张教授和你道 ...


嗯,从习惯性夸大数字来看,他的文章属于宣传性的,不是学术文章,对研究实际问题没有什么价值

至于他宣传的本意,那就是各人的怎么看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fuku 于 2008-8-3 17:44 发表


他哪里种树了,他原文是说"据林业专家统计".

就像我们说北京地铁一年客流量25亿人次,那是不是全国人民在一年中,都跑到北京去坐了两次地铁?不是这样算的.这个20%的国土面积是个累积数而已,不是说砍了就抛荒,不重复 ...


“据专家统计”就更值得怀疑了,那个专家统计的?没错,比如“北京地铁一年客流量25亿人次”,然后我说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500%,这肯定是不对的,不知道你明白我的意思没有。我并不是说事实就这这样,而是按照张教授说“据专家统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fuku 于 2008-8-3 17:48 发表


如果是揭发文,那么就很难谈到什么"中立",要追求所谓中立的想法是错误的.事实该如何就是如何.

张教授这样写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谋略,你了解到这点就可以了.可以说,对他文章赞赏的也好,反驳的也好,都是他手里的 ...


我反对这种手腕,因为无法分辨他的目的,至少很难预测他用这样的政治谋略会有什么好结果,我觉得做为一个学术人士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的做人。就如同他说现在“精英”一样,那些“精英”难道都是靠手腕才出头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张看来还真应了中国人说的“重文轻理”这个话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fuku 于 2008-8-3 17:51 发表


所以就是谁主张,谁举证

你怀疑他是错的,可以啊,谁都可以;但是你举出证据来.问题是你举的证据,数字被人发现逻辑上还有漏洞,这个就没什么说服力了吧 ...


你总在说我逻辑上有漏洞,我已经举例了,我是按照张教授说的计算的。并不是真实的事实。这和是否重复性砍伐没有关系,也就是张教授认为2000万颗树相当于20%的国土面积。那么我就要问问张教授是怎么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中国哪条江河断流了,哪个湖泊枯竭了~~~~~
楼主,我只知道我老家那条河,原来很深,有很多鱼,有虾,有螃蟹,我1986年离开,2008年回去,河都快干涸完了,鱼虾蟹早就没有了!要不要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有点怀疑你根本没去过多少地方,我发现很多的地方的河沟都是干涸的,跟季节无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哪一块国土被酸雨污染了?
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我们还喜欢在暴雨下踢球,还可以把暴雨当洗澡水,现在,我真的不敢淋雨,因为我知道雨很脏,因为看那些树叶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ofuk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8-3 17:55 发表


你总在说我逻辑上有漏洞,我已经举例了,我是按照张教授说的计算的。并不是真实的事实。这和是否重复性砍伐没有关系,也就是张教授认为2000万颗树相当于20%的国土面积。那么我就要问问张教授是怎么算的。 ...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3%这是前提!把这13%的树木全砍了,你说是毁灭了13%国土,还是毁灭了100%的国土?
讨论筷子酸雨等问题,而不讨论银行是否贱卖,就如"敬礼"网友所说在舍本逐末,不顾严重事实,盖偏楼,误导网友。请不要当网友的发言如放屁,非要重复几遍才听得进。谢谢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然 于 2008-8-3 19:10 发表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3%这是前提!把这13%的树木全砍了,你说是毁灭了13%国土,还是毁灭了100%的国土?
讨论筷子酸雨等问题,而不讨论银行是否贱卖,就如"敬礼"网友所说在舍本逐末,不顾严重事实,盖偏楼,误导网友。请不要当网友的 ...

姑且不论你的13%对不对,先讨论一下你的逻辑,不是我说的毁灭20%的国土。我在前面对张教授的银行贱卖论也提出质疑了,你可以自己看,是有人问我我才专门回答这些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压印度开放金融市场(财经热点)  2005年11月14日12:55  
http://news.sina.com.cn/o/2005-11-14/12557435398s.shtml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傅雪琳
  11月10日,正在印度访问的美国财长斯诺从孟买抵达新德里,并与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就加强美印经济合作进行会谈。随后,斯诺再次向印度同行提到了开放市场问题。他表示,目前印度经济正处于腾飞阶段,显然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外部投资,但“印度需要在银行及保险领域更进一步放宽外资限制”,并且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投资环境”。
  为美国企业摇旗呐喊
  两天前早在孟买访问时,斯诺就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印度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问题。斯诺对印度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希望大力开放印度的银行业和保险业,这也是美国企业在印实力最雄厚也是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之一。今年3月,辛格政府大幅放宽了机场、电信等领域的外资限制,分别从原来的40%和49%提高到49%和74%。而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行业,印度政府则显得非常谨慎,该比例一直维持在26%没变,斯诺此番施压正是希望能将该比例从26%提高到49%,以便让更多美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
  另一方面,斯诺要求印度加强仲裁机制,提高法院办事效率,以迅速解决外国公司在印度的经济纠纷。这一要求与过去美国安然公司在印达博尔电厂外资项目有密切联系。上个世纪末,安然公司在印度投资30亿美元建立达博尔电厂,但由于电价过高,印方被迫违约,拒绝按商定价格购买电力,导致该项目无法运营而倒闭,安然公司的投资至今无法收回。目前印度由于能源短缺,正在考虑将该电厂重新上马,斯诺此举显然是在为美方全力争取权益。
  印度政府避重就轻
  对于斯诺在印度多次向外界的高调放话,印度政府避重就轻地做出了回应。10日,奇丹巴拉姆在与斯诺会谈时表示,印度“已经做好准备加快企业界的司法仲裁进程”,他承诺印度将制定出一系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仲裁法律,切实保护外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权益。但在放开对金融服务业的限制问题上,奇丹巴拉姆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则没有正面回应,只是简单表示他“与斯诺讨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行业最高外资限制比例的问题”。
  此间有分析指出,美国提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要求注定让印度政府左右为难。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国内非常薄弱的基础设施。正因如此,印度才在今年初大幅放宽了电信等行业的外资限制。印度总理辛格去年底曾在美国踌躇满志地表示,要在未来10年内吸引1500亿美元外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不会轻易按美要求行事
  但在金融领域,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被这些行业拖累,而且金融服务业恰恰是印度发展较好的行业之一。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上,印度政府担心,盲目放开外资限制会对本国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甚至会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在这方面,尽管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印度政府仍然在小心翼翼地守着26%的外资最高限制没有松口。
  此外,即便是印度国大党政府同意放开对该领域的外资限制,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左翼政党的掣肘。对目前印度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所采取的行动,左翼政党都明确表示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显然不会轻易按照美国的要求行事。▲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1日第十四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0个小步骤”:印度寻求金融业改良之道   2008年04月23日 10:33 第一财经日报 
http://yndt.bank.cnfol.com/080423/137,1396,4067773,00.shtml
      金融业的开放反倒能提高印度的金融稳定性,减少实体经济陷入危机的可能
  印度一个专家小组最近提出了为该国金融业“松绑”的方案,希望这些改革措施能加快印度经济的发展。专家组建议:印度的银行之间应有更大的竞争,金融业应有更佳的监管措施,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市场也应创造出来。
  开放将提高印度金融稳定性
  这一专家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印度人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领衔,成员包括经济学家、律师、银行家。印度第二大银行——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总裁卡麦斯也是成员之一。
  专家组公布了一份长达238页的报告。报告提出的建议包括:让印度央行使用短期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以此作为其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允许海外投资者购买印度的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放松对外资银行收购印度银行的管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10月份发布报告称,印度应该对金融业的外国投资放松管制,因为更宽松的管理规章将提高印度金融业的效率。
  拉詹领导的专家组也表示,金融业的开放反倒能提高印度的金融稳定性,减少实体经济陷入危机的可能。
  专家组在报告中称:“只要环境正常,金融业改革将使(印度的)经济增速增加1~2个百分点。金融业改革既是道德上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印度的银行业一直是国有银行的天下印度政府对外资在国有银行中的持股比例限制在20%;私有银行中的持股比例较为宽松,可以达到74%,但外资在私有银行董事会中的投票权仍有上限。此外,外资在印度保险公司中持股不得超过26%。
  由于反对党的掣肘,印度现政府一直未能放宽上述限制。
  小规模改革将惠及农民
  专家组建议,印度政府可以采取几个能促进借贷业务的小步骤,例如争取让一部拟议中的法律尽早得到通过,以使农产品仓单可以自由买卖。农产品仓单能起到有价证券的作用。据估计,一旦这个市场开放,印度农民每年将能凭农产品仓单获得多达300亿美元的贷款。
  “与一些大的、政治上激进的步骤相比,我们更需要在同一方向上采取100个小步骤,后者能让我们整体上走得更远。”专家组的报告称。
  由于贷款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印度农民自杀之事频频发生。印度政府2月底要求银行业勾销总额达150亿美元的农业贷款,以阻止农民自杀事件的增加。
  但国有银行在勾销农业贷款后将获得何种补偿的不确定性,导致近期印度的银行股票被大量抛售。印度国家银行(State Bank of India Ltd.)——该国资产总额最高的银行,在政府的勾销令发布后,股价一度跌了24%。ICICI股价也一度跌去30%。
  ICICI 3月初还发布报告称,该行因海外投资亏损,将减计2.64亿美元。这是印度单家银行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崩溃而承受的最大损失。
  莫再因噎废食
  专家组还建议印度政府在现有各监管部门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大的金融业监管机构,来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工作、监督印度金融业的整体健康。报告称:“把对金融交易的所有监管都纳入同一屋檐下,将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经济将得到增长,流动性会更充分,竞争也会更激烈。”
  报告还敦促印度政府创建一套“增长友好型”监管体系,而以往那种因为怀疑有操纵行为而关闭某些市场的事情则不应再发生。
  去年,印度为了平抑物价,暂停了小麦和小扁豆的期货交易。但自那以后,印度的通胀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印度政府本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目前的通胀率达7%,为3年多来的最高纪录。
  “不要再以封杀市场来给投资者制造不确定性。如果怀疑市场中有操纵行为,那么就对那些涉嫌操纵的人采取直接行动。”专家组建议说。
  建议出售“小、差”国有银行
  专家组的其他建议包括:为外汇交易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开设市场;鼓励组建更多资金雄厚的资产重组公司;增强国有银行的实力,使其能向企业和穷人提供更廉价的金融服务。
  报告认为,应允许更多外资公司参与目前主要以卢比发行的印度债券市场,以增加流动性,这还能使印度金融机构释放稀缺的资金用于其他项目。
  报告建议印度政府允许民间组建更多资产状况良好的私有银行,因为竞争充分的银行业将减少穷人的贷款成本;而国家在国有银行中的持股比例最多只应达50%;此外,应把业绩欠佳的小型国有银行出售给其他银行或战略投资者,这样反倒能保护银行员工的利益。
  同时,政府应该增强业绩良好的大型国有银行董事会的力量,并努力减少国会和联邦监察委员会对银行业过多的管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需要证实的内容  :      
     因为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社会政治稳定的巨大影响,所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外资入股其银行业控制甚严,未曾有一国家有过如中国银监会开出的“必须有外资入股”,及对外资控股本国银行大开绿灯之卖国政策!  
     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但美国人更是拼命的保护本国的产业,让我们看看这个所谓最讲自由市场的国家的作法:联想公司的电脑中标美国政府采购订单,但在毫无征兆情况下被“联想是一家中国企业,涉嫌国家机密安全”为由,取消了联想的电脑中标合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报价比对手高出10亿美元,美国议会以威胁国家利益为由禁止了并购;华为收购3COM,被美国安全部门强行调查,理由是“华为有中国政府背景,3COM技术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美国花旗银行早已在中国开店营业,并且网店四布上海和北京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然而直到2007年11月8日,美联储才正式批准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这是自1991年美国《外资银行强化监管法案》实施以来15年时间里,中资银行第一次获准在美国开设分行!更令人悲哀的是,它还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第一个获准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霸权,在这个基础上,美国人还给美国各个产业穿上了厚重的盔甲,却无耻要求脱掉没有影响世界金融力量的中国的最后一件裤衩——然而,中国金融卖国贼的指导意见表示,外资不但可以直接控股中资银行,而且不需要设置控股比例上限!
    外国资本家投资中国,投入相对很少的成本,却可以得到天价的回报;而中国金融卖国贼投资外国资本家,投入巨大的成本,却不仅得不到回报,还要巨额亏损,而且连话语权都没有!
     2007年5月,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拿着中国人民的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天价(约合230元/股)购买美国一私募基金公司、垃圾股黑石集团近9.9%的股票,之后黑石的股价迅速跌至17美元/股,中投公司的英明决策使中国人民的这笔资产大幅缩水近半。更让所有人想不到和无法理解的是,中国金融卖国贼们所购买的这些黑石股份,全部都是“无投票权的股权”,即中投公司在黑石公司内部没有丝毫的发言权,并且,中投公司所购买的黑石的这部分股份锁定期为四年,四年之内不许卖、不许转让、不许投票!
      最近招商银行入股香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在香港都排不上号的永隆银行,都需要3倍以上的市净率!然而美国银行入股中国这样大市场中的数一数二的金融巨头建行的市净率是1.15倍,1.15倍
    (以上内容摘自:救救中国 的第一篇。这些是谁提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866&page=1#pid11364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观国外金融保护:美国严防外资涉足金融业
http://www.mba.org.cn/mbahtml/28110942/30626_1.html

近观国外金融保护

  金融开放的根本目的,要服务于国家实力增长与人民生活富裕

  多方关注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6月17日至18日在美国举行,这次对话的焦点之一,依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金融是国家的命脉,近期越南出现金融危机的某些前兆,更加彰显出金融安全对国计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保护措施脆弱,更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首位。

  拉美、东欧、亚洲等国的教训

  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杨斌介绍,阿根廷在发展中国家较早推行金融全面开放,允许外资控股本国银行,甚至主动出让银行国有股本。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国资本已控制了阿根廷银行的52%。接着阿根廷发生了金融危机,整个金融体系接近崩溃。短短一年内,阿根廷银行国有股本又下降到33%,西方资本控制67%,阿根廷最大10家银行中8家属于国外资本控股。
  在金融自由化之前的30年中,阿根廷经济有过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甚至超过原来的殖民地宗主国西班牙。外国资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使阿根廷GDP下降到1997年的31%,减少2/3还多。
  经济崩溃带来政治局势动荡,阿根廷曾在一个月内换了5位总统;社会动乱发生,到处是游行示威,死在警察枪口下的动辄数十人。
  当时,阿根廷中产阶级把钱存在外资银行以图保险,结果外资银行首先出逃和外移资金300多亿美元,大量中产阶级破产滑入贫困阶层,数百万人失业,贫困人口到2003年上升到总人口的60%。阿根廷本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崩溃,婴儿死亡率则从拉美的最低水平上升到最高水平,直逼最贫穷的国家。

  阿根廷曾是拉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人均工资水平在拉美前列,但在成为“全球化楷模”之后,人均工资水平后来急剧下降到拉丁美洲的倒数几位。

  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松林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开放之后都出现了金融风暴,外资突然出逃,股市楼市崩溃。而当政府想要挽救经济时才突然发现自己已无能为力,因为现代经济命脉已不是矿山和其他基础行业,而是金融。失去金融控制权,政府便缺少能力控制资本外逃以保障居民存款安全,也丧失了吸引外资、乞求外援的手段,因为在此前已经把国有资产卖个一干二净,如今连抵押的东西都没有——而所有外资银行这个时候都突然强调全额抵押制度。国内民族资本在经济崩溃中不仅流动资本损失严重,而且所有存款都没了效用。当整个经济陷入极度困境时,恰好又为西方资本彻底操控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提供了机会。

  杨斌认为,国际资本逼迫发展中国家开放战略性行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领域自由化,向外资开放银行业和证券市场,这样,国际金融资本就享有充分了自由,能够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以其拥有的庞大资金量和高超的拉高打低技巧,任意操纵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炒作各种金融泡沫并谋取投机暴利,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定,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杨斌分析说,20多年来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因为金融盲目开放而吃了大亏。金融自由化、“华盛顿共识”等并不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民有利的改革。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采用了美国推荐的“华盛顿共识”等金融自由化的方法后,从1980年到2000年,105个国家平均年经济增长只有0.8%。

  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等经济改革,在杨斌看来,实际上是为配合美国利益而来的。拉美不少国家之所以左派政党能重新上台执政,正是因为人民饱受了灾难之后,才知道走美国指引的“华盛顿共识”之路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局面的复杂和不可预料,我国此时依然需要保护自我金融主权和利益,不能随意扩大外资渗入的比例。尤其是对照美国如此发达经济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仍对外资参股进行很多限制,我国的金融实力完全不能与美国比拟,我国的金融防火墙更是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更应慎之又慎。

  即便是极力鼓吹金融自由化的美联储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也不得不指出:“尽管金融自由化值得追求,但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伴随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肯定的说,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如果迈得太快,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美国宾厄姆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则指出:美国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和扩张,是华盛顿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实际上,美国大部分针对中国的索赔、起诉、贸易制裁等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中国金融市场彻底开放的筹码。纵观美国的金融战略,第一步是获得中国对美国金融集团购买股权的开放许可,为占领银行、投资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抢占滩头阵地。

  美国严防外资涉足金融业

  为了防止重要的金融资源旁落他国。美、日、英、印等国家为了捍卫本国利益,都对外资入股其银行业控制甚严,未曾有一个法制严格的发达国家有过对外资控股本国银行采取大开绿灯的政策优惠。美国对中国的金融限制尤其严格,迄今为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能在美国成立分行,至于控股美国银行更是无法想象的。

  杨松林介绍说,允许外资控股本国银行这类事情大多只发生在少数新兴市场国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却从未被外资控制,大都是由本国资本或国有银行控制着。英国是金融的祖宗,没有人能控制英国银行;法国最大的10家银行中8家是国有银行;日本百分之九十多的金融股权在本国手中;美国喊叫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最厉害,然而美国最大的9家银行(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富国银行等)全部是美国本土资本控股。

  美国对金融股权的控制和保护十分完善和严格,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中央民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宏良指出,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壁垒最为森严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就通过专门立法《外资银行监管促进法》,对外资银行进入美国设置了强大的金融壁垒,形成第一道金融防火墙。通过种种法律限制,美国成功地把外资银行排斥在银行业的主流业务之外,剥夺了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开展平等竞争的条件,从而保证了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据德邦证券投资银行部分析师曾可为介绍,在美国,有关境外机构取得美国境内银行股权,要受到《银行持股公司法》《银行兼并法》《银行控股权变更法》《州际银行法》《国际银行法》《金融机构现代化法》《外国银行监管促进法》等诸多法律的约束,这还不够,2007年7月美国又通过《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该法案重新定义了涉及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问题,对外国投资进行更严格的审查,银行、供水、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等都被归入国家安全领域,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数目从8个扩大到11个,而银行更是重中之重。

  美国的监管机构使用一套几乎完全不透明和主观的标准来确定外资并购是否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外国资本持股美国企业超过10%的,须经由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而且这种审查基本上通不过,以致于在现实中外资并购的交易都控制在10%以内

  今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又公布了更严格的《关于外国人兼并收购的条例》,对外资收购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第一,按条例规定,只要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对外资的投资目的存有疑虑,不论其入股多少都可以对交易进行审查。考虑到其审查的主观性,也就是说任何外资并购从法理上讲都是可以被否决的;第二,打算收购美国敏感资产的外国投资者,将被要求呈交关于以往在军队及政府部门服务的个人信息;第三,一旦外资收购交易被裁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外国企业可能面临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罚款。

  由于赋予了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已完成交易的外资并购的重新审查权,这更加大了外资并购美国企业的潜在风险,而美国则可以随时取消或改变达成的出售协议。

  借鉴多重监管控制风险的经验

  美国金融监管的多重权力结构,使监管不是少数几人控制而是多重监管、互相制约。

  首先,联邦注册的外资银行分行由货币监理署负责颁发牌照、监管、检查和监督。其次,州注册的外资银行分行由所在州银行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监管,并且这两类外资银行分行在成立前均需获得美联储的批准。再者,外资银行如欲在美接受存款(初始存款金额低于10万美元),其存款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美国对外资银行的这种监管体制,确保了对政府权力的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监管职能划分,以及联邦监管职能在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间的划分,确保了美国的金融安全,不会因个别机构管理权专断和被利益集团赎买而造成的风险。
此外,《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还授权美国总统可以中止或禁止任何被认定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收购、并购行为的权力。根据该法案,规定由原负责监控和评估外资影响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委员会由财政部、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总检察官办公室、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土安全部、能源和劳工部等部门组成。委员会在审查中还将“民事处罚”的条款纳入了所谓“减损协议”中,外国投资委员会将与外国企业达成更多的的减损协议,一旦美国认为外资并购造成其损失将在减损协议中挽回损失,这对维护美国金融控制权及利益又上了一道保险。法案还规定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每年定期向议会汇报审查情况,把过去议会的不定期监督变为了定期监督。

  美国对外资监管的权力级别之高,体现了美国对外资对国家安全影响的重视。总统具有最终裁决权,保证了国家对外资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视级别和行政动员能力,总统、行政、议会权力间的制衡,则降低了个别机构造成外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风险。美国正是通过这种风险的严密控制,才使得外资只能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而不会构成对美国金融安全的威胁。

  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不仅体现在通过各个机构权力制衡对外资银行结构性监管上,在技术规范与股权比例上也存在着明显的限制。在外资银行参股美国银行股权“比例”上,美国也有严格的限制:如明确规定:在美国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的外资银行,在取得一家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5%股权之前,都必须得到美联储的批准。其次,拥有一家银行不少于25%的有投票权股份,即被定义为收购。无论新建子行或收购银行,外资银行母行均须事先征得美联储批准。

  有关专家认为,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银监会《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过于宽松,其一,将外资控股的审批权放在银监局这单一机构。其二,将外资控股的条件设计得过于低端和明确。  曾可为指出,美国官员及金融家们决不会把“开放”当作目的,开不开放要服务于是否能有利于美国利益最大化,是否有利于国家金融安全。这值得我国决策层借鉴。
(编辑:中国MBA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说我了解的
张计算的所谓“外资净赚xxxx亿元”:根本就是纸上富贵,怎么兑现?那些都是股份,而且是不能随意交易的股份,假设我就是高盛,德安、运通三家的总老板,我拥有工行10%股份了,按照这个张xx,我赚到“世界罕见”的2460亿人民币了,我怎么兑现?谁给我2460亿人民币买我这个10%股份啊?《外商投资条例》是什么啊?不符合规定年限、规定总额以及其它规定条例,谁能买我手上这个10%工行股份啊?没人买,我拿着“净赚2460亿人民币”不是纸上富贵是什么?
就算天上真掉个馅饼下来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通通都批准这个张花2460亿买我手中这10%工行股份了,可我这个外商拿着2460亿人民币,那不是废纸一堆吗?在国外根本不能用!而且我还转不出国,我想兑换成美元,没门!外管局有条例,不批!
商业上那些谁谁谁首富之类的,根本就是骗人玩的纸上富贵游戏:软银的孙正义因为纳斯达克股票狂长,做了2天的“世界首富”(看清楚了,是两天),记者问他世界首富有什么感觉,他回答:“我根本没有看见那些钱”。之后,纳斯达克狂跌,他的股票市值从1900亿跌到200多亿,转眼间不见了“巨额财富”。
高盛当然也有一种方法兑现:在外国找一个买家,用美元卖它手中的这些工行股份。找不到得是一回事,就算找到了,高盛“赚到”走了,那还不是又进来一位:对中国来说,高盛当初投资的那些外汇,中国政府落袋为安了,管你高盛把股份卖给外国的哪一位:对中国而言毫无实质变化。
工行没有这些外资投行入股,怎么收购南美标准银行?张以为工行美得不得了:纯粹100%国资没有外资的工行,在香港上市,能不能卖1.5港元一股都是个大问题,在A股,能不能卖2元一股?
外资这些外汇投资,中国早就落袋为安,这些股份而且说冻结就可以冻结,说抢劫就可以抢劫(随意改改法例就是了,当然和平时期没必要这样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7055673.html

全文唯一出现比例数字的是第三条第一款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控股股东,是指通过下列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银行的企业法人:

  (一)直接或间接拥有该银行25%以上表决权股份;"
-----------------------------------------------------------------------------------------



涉及外资的是“第二章 取得银行控制权的条件和程序”

“第十条 境外金融机构取得境内中资银行的控制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住所地国家(地区)监管当局相应的审慎监管指标要求;

  (二)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三)具有先进的金融行业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

  (四)最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财务稳健,资信良好,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六)用于取得控制权的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真实合法;

  (七)住所地国家(地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

  (八)该项投资符合住所地国家(地区)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监管要求;

       (九)住所地国家(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境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取得境内中资银行的控制权,除应当符合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取得银行控制权,应当经银监会审查并决定。境外金融机构取得境内中资银行控制权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


第十五条 境外金融机构申请取得银行控制权的,该机构除通过其拟控股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第十三条规定的资料外,还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境外监管当局同意该境外金融机构取得银行控制权的意见;

  (二)境外监管当局对该境外金融机构作出的风险评级结论或审慎性监管意见;

(三)国际评级机构对该境外金融机构最近2年的长期信用评级报告;

  (四)境外金融机构保证遵守中国相关法律的书面承诺。

哪点比外国宽松了?哪个专家说的?有没有署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与其讨论那些数字,不如一起来找些相关资料,共同学习提高,解读我国的金融政策,判别各方观点的可信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让我们看看银行业。几乎没有一个公司没有债务,但除银行业外,如果公司的债务超过公司股东资产(原始投资+利润截流),这个公司就相当的危险。但银行是一个怪物;它的债务可以达到股东资产的10倍到20倍。所以银行基本上是拿别人的钱赚钱的公司。如果银行允许向其它公司那样冒险,那么如果银行赌赢了它将“海赚”,如果赌输了存户倒霉。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不道德行为会引发社会骚乱,政府是不允许这种行为的。所以在任何国家,银行是不允许不道德的人(如有犯罪历史的人)经营的。不光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银行安全建立了银行风险管理标准。这个标准原来称BASEL标准,现在标准的第二版已经出台称BASEL II。BASEL II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银行自己必须有“足够”的股金使得银行在遇到意外恶性坏账时不至于倒闭。有人说中国银行没问题,因为如果银行坏账太多,多印点钱不就齐了。如果国家经济真的那么简单,我们就不用干活了,光印钱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中国银行在引进外资之前是什么样子呢?中国银行的坏账能把任何外国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吓死。如果中国银行市场开放,所有中国银行将在短期内被外国银行竞争倒闭。但中国已经加入WTO,加入WTO的条件就是开放中国市场,其中包括银行市场。你想赚别人的钱,不让别人赚你的钱,天下没有这种道理。但外国人理解中国银行的危险状况,所以把银行市场开放推迟到2008年(就是今年,还记得老胡一再强调金融安全吗?)。可中国各银行的坏账无法在短期内被利润冲掉!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大量注入新股金。
  
  这个新股金从那里来呢?两条路;中国股民,或外国人。第一条路的好处是肥水不外流,但坏处是鸡蛋装在一个筐里,一旦筐掉地上,整筐鸡蛋全完,这在风险管理上是最愚蠢的做法。加上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哪个不要命的敢把这明显害人的股票卖给中国股民,连深知内情的“精英”们自己都不卖,这说明没人看好中国银行。所以这批臭鸡蛋只能借着外国人正削尖脑袋往中国钻的机会塞给外国人。当然外国人也不是一帮傻子:“你塞给我可以,但得便宜点”。就这样我们自以为把一大批臭鸡蛋塞给了傻逼老外(注意美国的次级债也是这样塞给外国人的)。没想到,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张教授指着老外筐里的一批金鸡叫骂卖臭鸡蛋的伙计卖国贼。卖臭鸡蛋的伙计自己还在那里后悔他自己没买呢。张教授的指责是不是太可笑!卖臭鸡蛋的时候,张教授躲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敬礼 于 2008-8-3 21:11 发表
      大家与其讨论那些数字,不如一起来找些相关资料,共同学习提高,解读我国的金融政策,判别各方观点的可信度!


应该说,是张教授的错误数字让我们开始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在港以2.35港元招商;2005年10月27日上市,上市当日,也收于2.35港元,持平。说明,香港股市投资者是非常理性的。
如果当时没有用2.35港元的IPO投资者向建行投资,建行能上市吗?建行不上市,其净资产为负,也就是每股0元都没有!
至于后来炒到多少元,以至最后买到股票的散户亏了,这能怪专家们吗?这只能怪散户的投资策略有问题。
试想,如果当时2.35港元,所有人都不买,等到1.35甚至0.35元才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9 00:57 , Processed in 0.04162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