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fumaoyue

中国的复兴不符合西方利益,双方都在准备摊牌(z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看欧洲为什么比较不幸。
  中国领土最北边“漠河”,位于北纬53度,最北边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北纬45度。
  这些地方年平均气温在-5.5℃。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最高温度也不过20℃,夜里只有10℃左右,昼长夜短,白昼可达19小时以上。冬至日时日照时间四五个小时,而且日照很弱。
  再来看看世界上有名国家的地理情况:
  俄国的首都,北纬55度45分
  德国的首都,北纬52度32分
  英国的首都,北纬51度30分
  法国的首都,北纬49度
  加拿大的首都,北纬49度
  也就是说,除了美国之外,欧美主要国家都是地处高纬度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高纬度地区的西方国家的痛苦是:
  他们四季不分明,日照极其不平均,中欧北欧国家一年内的大部分时间每天只能看到3-5小时的太阳,光线还极弱,因为纬度高,人感觉天空很近,长时间的灰暗天空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夏天又反过来,晚上11点天才黑,凌晨2-3点就大亮了。

  更糟糕的是,欧洲的雨季和高温不是同期的,这就意味着农作物长不好,只能长草,不适合耕种。同样大小的土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收益差的太多了,所以欧洲地区自古以来人口就少。
  中国古代就能繁衍人口超过一亿,而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欧洲却只有千万人口。差了一个数量级。
  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口的差距就是国力的差距。
  更何况,中国这边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部分则是分裂成几十个国家,最多的时候是分裂成上百个袖珍小国。
  所以,被中国赶走的匈奴、突厥,到了欧洲那边就大发神威,称霸一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这么大的家业怎么来的
  前面讲了中国自古代就一直占据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好的一个地盘。
  是不是老天爷是个偏心眼呢,如此独厚中国人、独厚中华民族?
  中国能够有了这么大的家业,主要受益于两点。
  第一点有一定偶然性。就是大禹治水,形成了华夏的主体民族。
  第二点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华夏民族以开放的姿态与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化融合在一起,共同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灿烂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第一点。
  黄河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决口泛滥。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大小小部落又不可能都离开,因为这块地确实还是最好的。
  于是就要治水。
  当大家都有治水的需求时,一个英雄就会应运而生,这就是大禹。
  大禹通过治水,把黄河中下游的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治理这条大河,于是形成了古典的联邦。但凡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部落,因为黄河泛滥和治理的原因,确实也有必要加入到一个联邦里面去。到了大禹的儿子启,正式建立夏朝。经历夏商周三代大约二千年的融合,一个主体民族形成了,这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居住的范围就是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
  华夏族在文明、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比周边的小部落明显优越,这个主体民族对自己有非常强烈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第二点。
  华夷杂处是华夏族长期的生存状态。华夏族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他们能把周边的少数民族融合到自己内部来,而且对愿意融合进来的少数民族没有歧视,让他们享受平等待遇。
  这些少数民族一旦和华夏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发现各个方面都比自己单过要好。不受歧视,还能过得更好,自己原来的文化习俗也能保留下来。
  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以各种方式融入到华夏族里面来。华夏族在和周边少数民族接触的过程,就是一个华夏族不断开拓边疆、增加人口、传播和丰富文化的过程。
  在周朝,华夏族在文化、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已经远远优于周边少数民族。
  楚国开拓统一了南方,秦、晋、燕则开拓统一了西方和北方。
  经过这些诸侯国对外长期开拓,继之以内部的统一战争,到了秦汉,形成了固定的中华民族核心区和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来没有断绝。
  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也多次遭遇外部侵略的危机,但是由于中华民族在人口数量、居住范围、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霸主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
  历史实在没有别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华夏族是怎么把周边民族融合进来并加以同化的呢?
  我们以“魏绛和戎”来作为例子,来看看一下这个同化过程中华民族的典型行为和背后的民族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和戎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晋楚三次作战,晋国小胜2次,小败1次,晋楚两国国力接近,谁也无法一战而定胜负,争霸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晋国只是略占优势。
  晋国在中原与楚国争霸,同时在北方还要和戎狄作战。当时晋国的国土主要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就是晋国与北方戎狄长期战斗的地区,晋国占据优势,但是在戎狄契而不舍的南下纠缠下,晋国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
  晋国在南北两线作战,国力消耗很大,国内经济也是捉襟见肘。
  为什么强大的晋国总是不能在山西解决掉落后的戎狄呢?
  这要从山西的地理特点说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太行山和吕梁山,南北有中条山和恒山。这些山的走势不规则,主脉之外还有很多支脉,在这些大大小小山脉的纵横交错的切割下,山西从北到南形成了一系列的小盆地:大同盆地、忻州定襄盆地、太原盆地、运城盆地,就像羊肉串一样串在一起,在山西的东南部还有一个孤立的上党盆地,也叫长治盆地。这些群山环抱中的盆地把山西分割成一个个地理单元,在交通落后的春秋时期,这些依托山脉的地理单元共同的特点是易守难攻。
  在唐朝的时候,著名的大将李靖曾经奇袭定襄、再从定襄出发北灭突厥,两次战役都是采取轻装骑兵长途奔袭的方式,趁敌人没有准备、惊疑不定的瞬间就取得了决定性的大捷。
  但这是很少见的军事胜利。通常情况下,在山西发生的战斗,如果采取正面对阵的方式,往往旷日持久,消耗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强大如晋国,也很难把戎狄从山西中部驱赶到北方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戎狄为什么在当时第一强国的军事打击下,死活要呆在这里呢?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个安全点的地方生存呢?
  答案是:为了生活。
  戎狄并无高远的追求,他们实在不愿意跑到北方高纬度地区去过艰苦的游牧生活,而宁愿呆在山西中部这种富饶的是非之地,在强大晋国的军事阴影下过日子。
  戎狄也是被生活逼的。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一再南下侵扰南方国家,根源原因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因为南方富饶、北方苦寒,自然资源和生活水平相差甚远。
  这就是地理决定论:地理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决定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一旦形成文化,就很难改了,这就是民族性善和民族性恶的起源。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无论是什么民族,都还处在形成文化的时期,文化尚未固化,地理的影响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位于山西中部的山戎无终国派孟乐到晋国聘问,送上虎豹之皮,寄希望于晋悼公能改弦更张,安抚诸戎。
  当时的晋悼公刚刚二十出头,是晋国自晋文公之后的有一个有为的霸主。按照晋悼公的本意:“戎狄这些部族又贪婪,又不亲附,不如干脆讨伐!”
  于是魏绛出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的爷爷是魏犨,当年跟随晋文公出亡19年,忠心耿耿。但是魏犨属于猛士、壮士类型,缺乏综合的军政才能。所以晋文公回国就位之后,大赏群臣,魏犨功劳是第二等级。
  魏犨不甚得意,就早早退休了。没想到魏犨的儿孙中出现了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以至于魏家后来居上,到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强的诸侯国。
  魏家发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这个魏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提出“和戎”的主张,并陈述了五条好处:
  第一条,“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士可贾焉”, 戎狄的生产方式是放牧,追逐水草,乐于迁徙,把财货看得极重,而把土地看得很轻,和戎可以通过交易换得大量土地;让晋国人进入戎狄活动地区,发展农耕,扩张领土。
  第二条,“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民众安居乐业,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条,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这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 对华夏有着极大的感召作用,有利于稳定晋国盟主地位。
  第四条,“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事物资不致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
  第五条,“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采取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
  和戎就是两手抓,一手和、一手战,两手都硬,改变原来单纯使用武力的方式,增加德政的感召力,可以起到怀近附远的作用。
  魏绛和戎的实质就是“土地换和平”:用戎狄的土地、晋国的包容,换取双方的和平。
  晋悼公果然有霸主的英明,一点就透,立即采纳了魏绛的主张,从此绥抚诸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和戎之后,晋国人可以北上到山西中部原来戎狄居住地去定居生活,晋国把这些土地纳入版图,晋国在国土和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戎狄也融入到晋国中,为晋国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兵员。
  “魏绛和戎”之前,晋国的疆域尚未越出以霍山为界的山西南部地区,“霍山以北大都皆狄也”,而“魏绛和戎”之后,“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晋国的疆域从此扩展到霍山以北山西的中北部了。
  本来山西中部北部的地区,如果单纯依靠战争的话,还不知道要打到哪年哪月才有个结果,现在一切都这么容易地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和戎之后几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晋国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性,给了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以信心,他们本来还担心晋国是不是诱敌深入,现在都相信晋国的诚意了。本来位于陕北高原的很多戎狄部落也千里迁移而来,一部留在山西北部,一部进入河北西北部。
  那个时代,人口甚至比土地更重要,哪个国家人多,哪个国家就强大。
  魏绛“和戎”的实施,为晋国解决了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使晋国最终达到了扩大疆域和增强国力的双重效果。魏绛和戎还开辟了我国历史上华夏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最成功的先例,特别是在“和戎”中追求民族和谐、和睦、和平的思想,“以德绥戎”、“我德则睦”中体现的以德治国、以仁施政的政治思想,在我国民族文化和思想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是魏绛和戎能够彪炳史册,千古传诵的主要原因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绛和戎是最精彩的、但不是孤立的一个事件。在同一时期,类似事件也在其他诸侯国发生。楚国、秦国也在向自己的边疆拓展,楚国统一了中国南方,版图最为辽阔。可以说中国领土有一半都是楚国统一的,然后才被秦国统一接收,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
  楚国在强大过程中灭国无数,夷夏统吃,为南方民族融合与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楚国所到之处,都是准许当地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习俗,只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融合,所以楚文化特别丰富多彩瑰丽绚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中国的主体民族始终能够宽容接纳周边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也因此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多族群、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谓百川灌海,以成其大。在漫长的融合进程中,少不得有些彼此了解、接受、认同、归服的步骤,也少不得有分离、隔阂、对抗、冲突的环节,正是这两股线相反相成地拧来拧去,才有了一条结结实实“民族团结”的大绳,也才有了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记忆、丰厚的历史。
  中华民族达到了“too big to die”的境界,比周边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总和还要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族群间“战争”,还是“和平”,既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消长,也取决于双方政治上的主张与选择。如果对其他民族采取隔离歧视压榨打击的政策,结果就可能迥异。
  再来对比一下西方国家。
  英国原来号称是“日不落国”,现在还剩下多少?
  殖民地要求独立,还可以理解。在这些殖民度,英国人数量微不足道,没有英国的主体民族,那么从英国分离出去也还算正常。
  可以在英国国内,爱尔兰、苏格兰这些地区都已经在一个锅里吃饭好几百年了,如果放在中国早就同化了,但是在英国至今还在闹独立。
  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如此。
  西方国家排他性的宗教和文化,甚至在处理同文同种的国家融合都这么难、这么低能,
  像美国这种多民族、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将来会怎么样呢?近100多年来的美国是世界是最强大富足的国家,所以各种问题都被掩盖了。将来美国一旦陷入长期衰退,是否还能保住现在的领土疆域呢?会不会分裂出好多个“小美国”呢?
  再来看看中国,我们就可以知道老祖宗多伟大了、中华文明多了不起了。这就叫做有容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在人为。中国固然得天独厚,有黄河长江这样的母亲河,但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占据这么大这么好的地盘,主要是老祖宗的功劳。
  家业大了,才经得起“败家”。八国联军来了、日本鬼子来了,打了一百多年的败仗,国家还没有崩溃、没有灭亡,还能咸鱼翻身,这也就是中国了家大业大,换了其他国家,打了这么多败仗,国家早就消失了。
  这就是“民族性善”的报应。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民族性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性恶”

  了解西方人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作为个体的西方人,往往有很不错的教养,有礼貌,讲公德,垃圾都会自觉分类丢弃。但是作为一个集体的西方人,则往往表现得非常的冷酷、贪婪、野蛮、虚伪。
  个人特点与整体特点有非常强烈的反差。

  最近发生的美国兵在阿富汗屠杀事件,很发人深思。
  这次屠杀不是发生在军事行动期间或刚刚结束的时候,那种状态下,军人由于紧张和错误判断,比较容易出现误杀。
  他们杀人是完全在和平状态下,一部分军人有意识有组织的跑到别人的村庄里去杀人,事后还打扫了现场。
  真相似乎是这样的:一群军人闲着没事干,于是大家商量: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干脆去杀人吧,杀了也就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善的,并不是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事,其实我们也干过,几千年下来,打了那么多的仗,这种事怎么可能一点没干过呢。
  但是我们很少干、是个别人干的、规模不大、事后都受到谴责、他们自己通常也把这种事当作亏心事。
  秦国名将白起被逼自杀的时候反思自己的人生,李广因为不能封侯而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们都把自己非正常杀人的事情当作坏事来总结,觉得自己倒霉是应该的、是报应。

  这个主流和支流不能搞错,这是本质所在,这是中国和西方民族根本区别所在。
  如果谁混为一谈,那就是别有用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6 20:51 , Processed in 0.03784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