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国学书库----- 现代人读《四书五经》---“论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论语”终结篇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论语的不同时代的解读是一个时代对于它的一种特定的诠释。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论语进行的现代性解读对于今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论语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因当时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有一个时间的距离。这恰恰使我们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释与利用成为可能。经典著作并不会因为脱离了原始的关系而失去其意义与价值。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并不是对原有情境的重建。经典文本包含着一个历史精神。这个精神与现时生命的思维层面的沟通即是我们经典解读的意义。作为理解的精神是以一种更高的方式在自身中把握了经典文本的真理。
    今天我们的解读者与作者有一种历史的时间的距离,这是一种不可消除、不可弥合的差异。这个差异与距离并不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相反,它使理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可能。历史时间的距离是被传统、习俗等等的连续性、开放性所填满的。这种连续性使得文本可能向我们呈现出来。当我们面对经典文本时,这个文本就是引起了历史兴趣的文本。它的永存的意义才可能客观地被认识到。经典文本作者所理解的肯定比解释者要少。文本的意义是超越性的,超越了作者所理解的范围。这正是经典文本最具有魅力的所在。
传统的经典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往往是通过百姓日用之实的问答来突显人文理性精神,以期达到对人自身的塑造,进而到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正确对待与把握。
    论语是在中国历史中产生并发展起来,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论语这部经典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各个领域中起作用。论语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内在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论语需要我们去解读,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希望大家能够充分重视〈论语〉这部书。在新的时代读出其现代的意义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的仁学结构主义读解例



1.论语静态文本的二分法  

    古代文化草创,书籍的构成不免驳杂,《论语》却独以其神奇的思想通贯性而高迈群藉,启明千古。自论语文本初成以来的几百年间,续有“杂音”窜乱其中,如“尧曰篇”和“五十学易”等,对此昔贤多有揭示。其它各篇中(特别是后十篇)亦不乏汉儒插入之“违孔”辞句。论语原本形成于战国,其后辑定于汉魏,此几百年来也正是汉儒经典的渐进编成期,彼此互有积极影响,而成相互牵扯之势。《论语》中陆续窜入的汉儒言辞,有如《书序》、《诗序》等,意在影响儒者的心志方向和读解路线。先秦《论语》在后秦两千年间之所以能够与汉儒经学“互为依傍”,即因《论语》中的“汉儒话头”一直起着“诱导”和“歪曲”的作用。五四以来学者辨析论语文句之“真伪”,虽推证之言,其辨析标准的根据主要为论语思想的内在一致性。结果所谓“真实的”论语,主要指其思想相互一致的部分;所谓“伪作”主要指文本中与前者相异的部分。我们可以称后者为“义理性伪”:即根据伦理思想来区分《论语》文本的“正”与“偏”。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广为人知的“技术性伪”,即根据语言性和历史性特点来辨析“原本”与“偏异”。研究者更可进而通过此“思想”和“形式”的对比,来区别论语文本之“真”与“伪”。所谓真与伪,因此均可有双重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实证性根据。
  
    2.论语动态文本的二分法  

    以上是在文本的“表达面”上区分“真”(本色)和“伪”(异染),以期还原至或凝聚至“本真的”(本真不是指历史实情,此已不可溯源)孔子文本。这样我们就有两个《论语》文本:纯净的(论语1 )和混有杂质的(论语2)。但是接下去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读解-实践的层次上,促成论语命令句之间的、 在 “备实践的”潜存层次上的动态文本。如果说,静态的论语文本,是指上述在时空中并存的视觉语句系列,动态 的论 语文本,则是指在主体心识层内,在各种实践场所和行动选择序列上,形成诸命令句间潜存的 互动关系网。动态的文本不是直观上可呈现的视觉(书写)文本在心识上之“翻译版”,而是书写文本经“义理激活”后所形成的、具实践准备态的命令句组配方案集合。所谓悟解论语,是指在心识上形成静态文本向动态文本的创造性“实践态转化”。古人说的善读论语,就是指内心存在有一个潜在动态的、备创造性实践的、命令句间关系明确的、或处于仁学组配关系中的论语文本。论语1 vs论语2,在此第二 层次 上,指静态文本与动态文本间的区分。  
    3.论语读解方向的二分法  

    一方面是论语文本的客观形态上的划分,另一方面是主体读解实践层次上的区别。对于仁学解释学而言,最后还有一个读解策略方向上的区分:仁学的和儒教的。也就是:用什么样的伦理学认识论来控导和指挥命令句组配方式和实践方向。仁学和儒教都有被动读解和积极读解论语的问题。二者在实践学上的目标和方式却貌似而质异。关于论语读解特质的思考,因此与静态文本的删选、动态文本的构成、以及实践方向的确定,都有关系。在三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种“论语二分法”,《论语》不是(文本学上、读解方式上、历史经验上)单一性存在。实际上,仁学主体的选择性实践,可以对文句的范围、方式、以及实践程序上的选择和组配,进行自动调整;此第三读解层次,不仅是主动活跃的,而且是贯彻“伦理学认识论方向”的。这样,在仁者心识上同时实现着三层次上的论语二分法:形态的(文本形式辨析),动态的(读解实践中文本的重组)和正态的(朝向仁学义理判准)。

    4.论语读解策略  

    于是,《论语》按其文句系统范围、读解活跃性程度、以及文句组配策略这三个层次,进行着解释学的二分法实践,其实践结果将因此而非常不同。在此三层次上,论语学都可经受一分为二运作:在文本删选上,在命令句组配上,以及在心志朝向上。论语读解实践学的仁学倾向,在古代社会和知识条件均固定的情况下,是因人而异地自然形成的。儒者因性向和际迂的不同,而在个人实践上呈现不同的仁学\儒教倾向比例:也就是,读者在对文本组成成分进行“组配”的程序上和贯彻指令的意志品质上,彼此的两极偏向性不同:其一极朝向仁学的个人性自我伦理实现,其另一极朝向儒教的集体性客观势统。今人之社会与知识条件已迥异于古人,其论语实践学方向遂高度依存于个人知识条件。伦理学认识论的选择,将决定着上述三层次上论语读解实践学二分法。论语1与论语2 的“辨证对立性”也将空前尖锐化。在此,论语读解实践学的“相关性”(relevent)方面,还不是论语文本材料之自身(what),而是“如何”(how)运用此材料。对于生存于新世界的现代人而言,论语读解的how,由于今人已全面脱离了古代社会和知识环境,而必须进入现代的社会历史和认知世界。今人以为可以摆脱现代条件,通过人为制造的心态返古,即可于现时代“直接”实现古代的儒学目标,乃是一种时代幼稚病表徵。其结果是:既难知今,亦未识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必读本本: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了,为什么我读的<<论语>>跟这个不一样啊。很多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7 11:43 , Processed in 0.03997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